古代教育·蒙學
中國古代對兒童進行啟蒙教育的學校。夏商周已建立。《大戴記·保傅》:“古者年八歲而出就外舍,學小藝焉,履小節焉。”《禮記·內則》:“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學書計。”漢代稱“書館”或“學館”,教師稱“書師”。兒童八九歲入學,以識字為主,教材是《倉頡》、《急就》等字書及《孝經》、《論語》。沒有固定年限,采用個別教學,多屬私學性質。唐宋以后逐步形成相對穩定的教學內容和程序,主要進行讀書、習字、作文的教學,為進入官學、書院以及應科舉考試作準備。先集中識字,待熟記千余字后,讀《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蒙學書及“四書”等。習字先由教師把著手寫,后描紅,再臨帖。作文前,先練習作對。明清時也稱“蒙館”,城鄉都設。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欽定學堂章程》規定初等教育機構分為三級:蒙學堂、尋常小學堂、高等小學堂。蒙學堂簡稱蒙學,入學年齡為五歲,修業四年,設修身、字課、讀經、史學、輿地、算學、體操等課程。但僅有章程,并未開課。清末,蒙學漸為新式小學所代替。
上一篇:書法楹聯·蕭衍
下一篇:歷代先哲、學術流派·蒲松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