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楹聯·甲骨文
是指商代王室刻在占卜用過的龜甲、獸骨上的記錄文字。它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具有完整體系的漢字。由于它是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所以稱甲骨文,又因它主要是占卜的記錄,有時也稱作“卜辭”,又因其出土于河南安陽小屯村殷墟,又可稱作“殷墟文字”。
早在秦漢、隋唐時代就曾出土過甲骨文,但是未能引起世人的注意,直到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秋天才被王懿榮發現。1928年以后多次進行發掘。目前出土的甲骨文文字量總數已超過百萬,單字字匯有四千五百個左右,其中有一千多字已被識讀。甲骨文大多用單刀法刻畫,刀和甲骨材質堅硬,難以表現圓轉、粗壯的筆畫,所以筆畫線條比較單一,多呈直線和折線狀,弧形線的弧度也較大,常帶刀鋒痕跡,這樣其筆畫的視覺形象具有瘦硬、尖刻、勁直、勻稱的特征。甲骨文字形的書刻方向,或向左向右,或倒寫側寫,相當不固定,合體字的偏旁部首的方位也不固定,這樣便使字形結構異常多變活躍。
隨著甲骨文研究的展開,一些學者在研究中以其深厚的書法藝術修養,或摹寫臨書,或集字而作,使原來自然形態的甲骨文字體蛻化成了自覺藝術意識之中的一種“新書體”。著名甲骨文研究者孫詒讓、羅振玉、商承祚、容庚等都有以甲骨文為素材的書法作品留傳于世。
上一篇:雕塑·瓦當
下一篇:舞蹈·白纻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