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湯劑療法
中醫治療方法。古代稱湯劑為湯液。是祖國醫學使用最早、應用最廣泛的一種藥物治療方法。相傳商代已采用藥物制做成湯液治病。商代伊尹《湯液論》一書以神農本經藥品制為湯液,《素問》有《湯液醪醴論》專論湯液,到漢代,應用湯劑治療疾病已是一種主要劑型。據統計,東漢名醫張仲景所著《傷寒論》113方中95方為湯液。湯液產生以前,人們習慣于使用單味的生藥,療效單一,副作用大。湯液的產生,使人們對藥物的使用得到靈活的發展。從單味發展到多味,從生藥發展到熟藥,而且在應用過程中,逐步改進,使其具有副作用小,藥效發揮快的優點。這是藥劑學的一大進步。
湯劑就是將藥物飲片加水或酒浸泡后再煎煮一定時間,去渣取汁制成的液體劑型,主要供內服,外用的多作洗浴、熏蒸及含漱。湯劑的特點是吸收快,能迅速發揮藥效,特別是能根據病情的變化而隨加減,煎服得當,方能收到預期效果。在制做湯劑時,一定要選擇煎藥用具,一般以瓦罐、砂鍋為最好,搪瓷器具或鋁制品亦可,忌用鐵器、銅器。煎藥用水以用潔凈的冷水如自來水、井水、蒸餾水為宜。用水量一般為浸過藥面3~5厘米。煎藥火候一般以先用武火,沸后用文火為宜。煎藥前先將藥物浸泡20~30分鐘之后,再煎煮,其有效成分則易于煎出。
上一篇:古代典籍·水經注
下一篇:詩詞曲賦文論·滄浪詩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