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技藝·索橋
又稱吊橋、懸索橋。古書上稱為絙橋、笮橋、繩橋。首創(chuàng)于我國。因西南、西北地區(qū)的一些河流,谷深水急,無法筑墩建橋,古代人民就發(fā)明了用竹、藤、鐵等作索為橋。國外學者認為“中國大約在三千年以前已開始建造吊橋”。目前已考證出最早的索橋是四川益州(今成都)的笮橋,建于秦李冰任蜀守時(公元前251年),距今二千二百余年。楊街之《洛陽伽藍記》記載的北魏新疆地區(qū)的鐵索橋,是世界上最早的鐵索橋,西方到16世紀才出現(xiàn)這類橋梁。索橋又分獨索、多索兩種。獨索橋又稱溜索橋,古書記載溜索橋兩岸立柱,以竹繩橫索,索上穿有木筒,筒下有繩。過河時,將繩捆在身上,扶住木筒,溜索而渡。多索橋是并列幾根纜索,上鋪木板橋面,有的兩邊懸索作欄桿,有的不設欄桿。我國的索橋可以四川都江堰的珠浦橋和大渡河上的瀘定橋為代表。
上一篇:醫(yī)學·類經(jīng)
下一篇:天文歷法·紀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