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宋清詩詞·隋唐詩歌·陳子昂》鑒賞
陳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縣)人。出身富家,少年任俠,十七、八歲后才專心讀書。唐睿宗文明元年(684)進士,上書朝廷,為武后所賞識,任麟臺(秘書省)正字,后遷右拾遺。直言敢諫,所陳多切中時弊。曾隨武攸宜東征契丹,受到排斥打擊。三十八歲時辭官返鄉,為縣令段簡陷害,死于獄中,年僅四十二歲。后世稱為“陳拾遺”。
他在政治上針對時弊,縱論益國、利民、息兵和明訟、安邊等,頗有見地。他在文學上,則提倡漢魏風骨,主張作詩要有興寄,強調文學社會意義,反對齊、梁以來的浮艷詩風。他的文學創作與文學主張,對唐代及后世都有積極影響。他是一位承前啟后的杰出詩人,現存127首詩歌,毫無梁陳綺靡氣息,以其38首組詩《感遇》最為著名。他的文學革新主張,則比詩歌更有影響。后世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和韓愈等,都甚為推崇。正如清人王士禛所說:“奪魏晉的風骨,變梁陳之俳優,陳伯玉之力最大。”(見《古詩選》)
傳世有詩文合編的《陳子昂集》十卷。
上一篇:《漢魏兩晉南北朝詩歌·南北朝詩歌·南北朝文人詩歌·謝靈運》鑒賞
下一篇:《隋唐五代宋清詩詞·隋唐詩歌·韓愈》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