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散曲·無名氏·散曲四首·介紹一些背景材料》鑒賞
(一)關于“開河”、“變鈔”的材料。
元順帝至正四年(1344)五六月間,暴雨引起黃河決堤,兩岸十多個郡縣遭災。十一年(1351)四月,丞相脫脫用賈魯“疏、浚、塞并舉,使黃河恢復故道”的主張,征發民伕十五萬、戍軍二萬(一說共二十多萬),命賈魯為宣撫首領官主持治河,并以重兵監守。因官吏們乘機搜括,人民既遭天災又受人禍之害。
這是“開河”的情況,還有“變鈔”材料:
同年,丞相脫脫又變更“鈔法”,鑄至正通錢同寶鈔并用。按元制,老百姓一律用楮幣(即紙幣),楮幣常常貶值,因此也常常改換新幣,這叫“變鈔”。元代的鈔(票),以銅或銀作準備金,分大鈔、小鈔兩種。當某種鈔票貶值不能適應交換需要時,即停止使用,另發新鈔。在每次變更“鈔法”時,百姓以舊鈔換新鈔時,要添上“工料費”才得調換。這就是所謂“鈔買鈔”。元代進行過多次“變鈔”,每變一次,百姓即受一次損失,并引起物價上漲,百姓生活則更苦。正如劉時中在《上高監司》中所寫的那樣——
……谷不登,麥不長,因此萬民失望。一日日物價高漲,十分“料鈔” (元初發行的鈔票) 加三倒 (即倒貼三成調換),一斗粗糧折四量 (貶值舊鈔買糧時,只能打四折),煞是凄涼。
(二)關于“紅巾萬千”材料
紅巾,是紅巾軍的省文。元未農民四處起義,有些起義軍以紅巾裹頭,故稱“紅巾軍”。在元至正十一年,即“開河”那年,紅巾軍首領韓山童、劉福通,以白蓮教為掩護,派遣會眾參加治河,從中策動起義。劉福通等在永年開初舉義時只二三千人,后來迅速發展為十余萬眾。當時童謠說:“石人一只眼,挑動黃河天下反”。據說,這是在治河時在黃河故道挖出來的一個石人身上的一行字樣。實際上是有人先埋下的。這樣一搞,對起義軍的發展就更快了。當時全元各地,主要有四支起義軍:①劉福通部,擁立韓林兒為“小明王”,勢力遍及黃河流域,以及西北、東北各地;②郭子興部,在江淮地區發展;③徐壽輝部,在長江流域活動;④布王三與孟海馬部,在湘、漢間起義,布向北發展,稱“北鎖紅軍”;孟向南發展,稱“南鎖紅軍。”
(三)關于“人吃人”材料
據載,至元二十三年(1286)間,北方連遭旱蝗成災,京師竟至吃人肉。
葉子奇《草木子·克謹篇》云:“江西運不通,元京饑窮,人相食。”
(四)關于“小學與大學”
古代認為立身處世靠的是“小學”;修身養性靠的是“大學”。這里的“小學”,是指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為古時小學科目。宋朱熹、劉子澄編的少年教育課本,共六卷,輯錄符合封建道德規范的言行為教材。“大學”,原是指《禮記》中的一篇。宋代以后將其從《禮記》中抽出,同《論語》、《孟子》及《中庸》相配合,統稱為“四書”,成為儒家的重要經典。
上一篇:《兩宋詞·盧祖皋》鑒賞
下一篇:《清代詩歌·愛新覺羅·弘歷·松花江捕魚·共宰巨魚》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