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學的文獻·明代文學與歷史文獻·子部筆記類文獻
1.《讕言長語》1卷 曹安撰。安,字以寧,松江府華亭人。正統(tǒng)九年(1444)舉人。宦游四十余年,皆處微職,曾任山東青州府安邱縣縣學教諭。曹安素負才名,曾任《憲宗實錄》的總裁并參與編纂(當時尚不拘出身和資格,著作多聘取儒士為之),平生著述甚富。他在自序中說,從小即有筆記的習慣,“見先生長者嘉言善行,即筆于楮;或于載籍中間見異人異事,亦錄之”,后來積累的材料因南北奔波而散失。此書則是他晚年的筆記匯錄,自赴滇南起,后于官北直武邑縣和山東安邱縣期間,“老而彌勤”,錄其見聞而成①。自序署時為成化二十二年(1486)五月,可見其書當作于此前。曹安自謙為“零碎之辭”,于事無益,因名之《讕言長語》。他知識淵深,且留意觀察和思考,文字雋永樸實。誠如同鄉(xiāng)任順所云:“自六經(jīng)、百家子史以及稗官小說,輒栝無遺。 其紀事纂言,皆有考據(jù),非臆見淺識者所可及。”②其中論述多有關(guān)于詩文者,在詩體中涉及了詠物詩、吊古詩、挽詩、遠行詩和宴集詩等。如在論國初文章時引前人語云:“太祖高皇帝云:宋濂之文不如王祎之典雅,王祎之文不如宋濂之華麗。楊士奇亦言:劉伯溫之文不減于宋景濂,劉特以功業(yè)掩之耳。今三公之文具在,識者考之。”該書有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菽園雜記》13卷 陸容撰。容,字文量,蘇州府昆山人③。曾祖育于徐姓,因改其姓。陸容舉進士后,始奏復原姓。成化二年(1466)進士。弘治初年,任浙江布政司右參政,六年(1493)謝歸,其記事應在弘治初年之前。其中有一部分材料涉及文學。如該書卷一○記載大約成、弘之時兩浙地區(qū)南戲扮演的情況:“嘉興之海鹽、紹興之余姚、寧波之慈溪、臺州之黃巖、溫州之永嘉,皆有習為倡優(yōu)者,名曰戲文子弟。雖良家子不恥為之。其扮演傳奇無一事無婦人,無一事不哭,令人聞之,易生凄慘。此蓋南宋亡國之音也。其贗為婦人者名妝旦,柔聲緩步作夾拜態(tài),往往逼真。”①由此可見當時南戲的演技逐漸成熟,而且扮演者也不以習優(yōu)為恥,觀念較為開放。該書有1985年中華書局標點本。
3.《四友齋叢說》38卷 何良俊撰。良俊,字元朗,別號柘湖,松江府華亭人,曾以歲貢入國子學,特授南京翰林院孔目,故人以翰林稱之。其主要生活于嘉靖、隆慶年間。以莊子、王維、白居易和自己為四友,齋名四友,故以此稱書名。據(jù)其初刻自序稱,其“藏書四萬卷,涉獵殆遍”,以其所學作為揣摩當世之故的依據(jù),有不合處便深湛思之,常夜以繼日,可見其博學好思,抱經(jīng)世情懷。該書初刻于隆慶三年(1569),為30卷。至萬歷元年(1573),又陸續(xù)撰成8卷,共得38卷,擬賣園重刊,不意于同年病逝。侄婿張仲頤在重刻序中說,得松江都轉(zhuǎn)運使龔元成捐俸之助,才于萬歷七年(1579)刻成。該書涉及內(nèi)容極廣,包括經(jīng)、史、子、詩、文、書、畫、詞曲、釋道和養(yǎng)生等。其中的詩、文、詞曲則和文學直接相關(guān),提供了作為由明前期向后期過渡的明代中期之詩文和詞曲變化的重要材料。1912年,鄧實將卷三七中的詞曲專論輯出,刊入由上海國粹學報社刊行的古學匯刊二集中,后又以《曲論》書名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四冊中。該書有1959年中華書局舊式標點本。
4.《云間據(jù)目抄》5卷 范濂撰。濂,字叔子,松江府華亭人。河南獲嘉人高進孝(萬歷十四年進士)曾于松江府屬任過知縣,與濂結(jié)為相知。范氏該書成后,求時任陜西三原縣知縣的高氏為之作序。高氏序署時為萬歷癸巳(二十一年,1593),據(jù)此該書大體成于此時。高氏稱,濂生于嘉靖十九年(1540),很早即放棄舉業(yè)。在范氏涉世的四十余年中,作為江南區(qū)域的松江地區(qū)之經(jīng)濟、社會等正在發(fā)生重大變化,“其間人文之高下、習尚之污隆、財賦之增減與夫災祥薦至、土木繁興,其為時屢遷,其為變不一”,而府志恰在這些方面闕如。范氏有感于此,據(jù)目寫實,“博綜一郡之典章,而昭數(shù)十年之鑒戒”①。該書5卷,分別為紀人物、紀風俗、紀祥異、紀賦役和紀土木,末附《適園記》等篇。卷二“紀風俗”中保留了當?shù)卮藭r歌謠、戲曲變化的重要材料。如載:“歌謠詞曲自古有之,惟吾松近年特甚。凡朋輩偕謔及府縣士大夫舉措稍有乖張,即綴成歌謠之類,傳播人口”,“而里中惡少燕閑,必唱【銀絞絲】【干荷葉】【打棗竿】,竟不知此風從何而起也”。該書有【申報館叢書續(xù)集】本。
5.《堯山堂外記》100卷 蔣一葵撰。一葵,字仲舒,號石原,常州府武進人。萬歷二十二年(1594)舉人。萬歷三十年代,曾任桂林府靈川縣知縣,后遷至京師指揮使。據(jù)其自序稱,該書成于其中舉當年之九月,萬歷二十六年(1598)刊刻于南京。如序中云“戊戌(萬歷二十六年)南還,遇白下,見市中有鬻是書者”。蔣氏有感于前代騷人墨客的俳諧之作常被道學先生唾棄,漸至湮滅不傳的事實,常以小童相隨,發(fā)現(xiàn)散見于稗官野史中的解頤之處,即命錄下,積久成帙。因讀書堂名“堯山”,故借來用作書名。這些野史材料皆以人名標目,記載自古初迄本朝的文學家的軼聞瑣事,可謂雅俗并陳,“其書所記頗為通脫,為稍識文字、酷愛文學之商人市民喜見樂聞,故極樂道于人口,馳聲于阛阓,且流傳于海外”,是研究俗文學史的重要材料匯編。然其書也有失于鑒別簡汰之處,以致將某些野史中的訛傳承襲下來,且不注明出典,使人不得其源,影響對史料價值的判斷②。該書有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
6.《金陵瑣事》4卷,《續(xù)瑣事》2卷,《二續(xù)瑣事》2卷 周暉撰。暉,字吉甫,應天府上元人,主要生活在萬歷年間。早年因制舉不售,棄去。“胸饒?zhí)N蓄,性好編纂”③。該書稿本原稱 《尚白齋客談》,系雜記客座上所聞,用作風雨之夕消愁解悶的憑資。平時未嘗示人,后被湖廣麻城縣一位姓王的朋友借錄。這位朋友慫恿并幫助刊刻,于是周暉因系金陵人的緣故,“乃取客談中切于金陵者錄成四帙,名曰瑣事”,故所載雜事和掌故多與南京有關(guān)。“南都文獻之遺,多所征信,深為名流所許”①。根據(jù)所作序知,《瑣事》大抵成書于萬歷三十八年(1610)。其中有些條目關(guān)涉寓居或籍貫是南京的一些文人從事文學活動的記事,對研究江南文學和南都文化具有較大的參考價值。在卷二“曲品”條和“詩話”條中,記載了南京及其周邊地區(qū)有成就的詩詞、散曲和戲曲作家的作品及其特點。如寄居南京的浙江鄞縣人陳沂(字魯南,號石亭),正德十二年(1517)進士,嘉靖間,因仕途不暢而致仕,杜門著述,曾創(chuàng)作雜劇《善知識苦海回頭》。明末浙江山陰人祁彪佳的《遠山堂劇品》著錄簡名為《苦海回頭》,題周藩誠齋作。周藩誠齋即周憲王朱有燉,該劇收入《雜劇十段錦》中,也未標作者。莊一拂根據(jù)日人松澤老泉《匯刻書目外集》書中著錄的明刊《四太史雜劇》中的《善知識苦海回頭記》所題明陳石亭的線索,斷定該劇為陳沂作,而非周憲王②。徐霖在 “曲品”條中 “陳魯南有 《善知識苦海回頭記》行于世,人最膾炙者《梅花序》”的記載,更為我們認定該劇為陳氏所作提供了有力證據(jù)。后又續(xù)刻《續(xù)金陵瑣事》2卷、《二續(xù)金陵瑣事》2卷。1955年,文學古籍刊行社據(jù)謝國楨和趙元方所藏明萬歷刻本影印出版。
7.《五雜組》16卷 謝肇浙撰。肇浙,字在杭,福建長樂人(一說侯官人)。萬歷二十年(1592)進士,官至廣西右布政使。萬歷末年,該書由新安(徽州府)如韋館刊刻。該書在江戶時代傳入日本,寬文元年(1661)有和刻覆明本,今影印收入和刻本漢籍隨筆集第一集。通行本為1959年中華書局排印本。四庫禁毀書叢刊也將其收入。由于謝氏歷官地方多,見聞廣,留意文獻,且善敘事,并處于明代的大變革時期,所以其所記內(nèi)容豐富,涉及天文(卷一至二為天部)、地理(卷三至四為地部)、物類(卷九至一二為物部)和人事(卷五至八為人部,卷一三至一六為事部)等方面,也有自己的見解。其中,在卷至五《事部三》中就包含有一些他對當時小說和戲劇的看法,不無精彩之處。他認為小說和戲劇的創(chuàng)作應該有實有虛:所謂實,是指情景造得妙合情理;所謂虛,才是小說和戲劇的本質(zhì)和生命力:“凡為小說及雜劇、戲文,須是虛、實相半,方為游戲三味之筆。亦要情景造極而止,不必問其有無也。古今小說家如《西京雜記》《飛燕外傳》《天寶遺事》諸書,《虬髯》《紅線》《隱娘》《白猿》諸傳,雜劇家如《琵琶》《西廂》《荊釵》《蒙正》等詞,豈必真有是事哉? ”接著對以作史方法創(chuàng)作小說、戲劇的做法提出批評:“近來作小說,稍涉怪誕,人便笑其不經(jīng)。而新出雜劇若《浣紗》《青衫》《義乳》《孤兒》等作,必事事考之正史,年月不合、姓字不同,不敢作也。如此,則看史傳足矣,何名為戲?”對于更多依據(jù)歷史事實加工而成的歷史文學作品,如《三國演義》《錢唐記》《宣和遺事》和《楊六郎》等并不看好,說其“俚而無味”,因其更多地失卻了小說的屬性,“事太實而近腐”。這對于我們今天如何進行歷史文學創(chuàng)作的討論和思考仍然具有借鑒意義。
8.《萬歷野獲編》30卷,《補遺》4卷 沈德符撰。德符,字虎臣、景倩、景伯,浙江秀水人。祖父沈啟源(字道升)為嘉靖三十八年(1559)進士,官至陜西按察司副使。父親沈自邠(字茂仁)為萬歷五年(1577)進士①,選庶吉士,授翰林檢討②。沈德符萬歷六年(1578)生于京師。其幼年時代是在北京度過的,如在序言中云:“余生長京邸,孩時即聞朝家事,家庭間又竊聆父、祖緒言,因喜誦說之。”祖父卒于萬歷十七年(1589),父親也于十九年(1591)辭世,這時他才14歲,無奈回到南方。“比成童,適先人棄養(yǎng),復從鄉(xiāng)先達剽竊一二雅談,或與隴畝老農(nóng)談說前輩典型及瑣言剩語”。萬歷三十四年(1606)左右,選取過去聞見記載的百分之一,并附以最近聞見,成《萬歷野獲編》30卷(沈的五世孫振說20卷)。中間經(jīng)過14年,到萬歷四十七年(1619)時,又積累了不少瑣記,其中的相當部分超出了以往的記事范圍,“遂不問新舊,輒隨意錄寫”,名為《萬歷續(xù)編》(沈振說12卷)①。明末由于社會動蕩,所存殘破,只剩十之四五。清初,邑人朱彝尊(字錫鬯,號竹坨)“多方搜集,略已具備”②。桐鄉(xiāng)人錢枋從朱處借抄,為便查考,打亂原書順序,分類編排,分48門,共30卷。其實,這些也非沈書的全部。康熙五十二年(1713),沈德符的五世孫沈振又根據(jù)搜得的其他抄本,“匯集諸家所藏,視錢本之所缺者而抄附之”,又得二百三十余條,皆為沈德符原目所固有,編成8卷③。道光七年(1827),浙江錢塘人姚祖恩的扶荔山房刊刻此書時也按錢枋例,以類相歸,厘為4卷。該書主要記錄萬歷間朝廷掌故和朝野軼聞,是了解明后期社會的重要筆記。包含在卷二五中的“詞曲”類集中反映了此期戲曲變化和發(fā)展的具體情況。該書有1959年中華書局舊式標點本。
9.《客座贅語》10卷 顧起元撰。起元,字太初,又字鄰初,南京上元人。副使顧國輔(萬歷三年進士)之子。生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萬歷二十六年(1598)會試第一,殿試第三。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學問賅博,凡古今成敗,人物賢否,諸曹掌故,無不通曉”④。但不久他便起逃世念頭,避居遁園,自稱遁園居士,七征不起。平時顧氏便有“好訪求桑梓間故事”的習慣,所以他把座間聽到的“可裨益地方與夫考訂載籍”的往跡和近聞,命侍者筆錄下來①。書中所記,也不盡得之傳聞,有些是從別的書籍中節(jié)抄來的。該書所記皆南京故實及諸雜事,足補地方志乘之缺。然不分總類,相對混雜,如作者在書后題識中云,“因隨手所書,原無倫次”。其中也多神怪、瑣屑之語,這是不足之處。卷九《詩學》《詞曲》《俚曲》《戲劇》等條,都是有關(guān)明代南都文學的資料。該書有1987年中華書局標點本。
10.《陶庵夢憶》8卷 張岱撰。岱,字宗子,號石公、陶庵、蝶庵居士,浙江山陰人。生于萬歷二十五年(1597),卒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其生活于明代經(jīng)濟發(fā)達地區(qū)和較為開放的時代,家里依靠木植和稻米,擁有穩(wěn)定的經(jīng)濟收入,性格不羈,鮮衣美食,家樂彈奏,生活優(yōu)裕,如序中稱:“大江以南,凡黃冠、劍客、緇衣、伶工,畢聚其廬。”他在作文風格上接受性靈創(chuàng)作的影響,迸發(fā)出清新明快、引人入勝的小品特征。明清易代,恍若隔世,對張岱的生活和人生價值觀念產(chǎn)生了重大沖擊。而先前歌舞升平、閑逸優(yōu)哉的景象不能從心頭抹去,張岱便以夢憶的形式寫成此書,對當時的茶樓酒肆、斗雞玩蟲、放燈迎神、說書演戲、書畫工藝等社會生活都作了詳細描述,記錄了明末浙東地區(qū)社會、文化生活方面的情況。其中如卷五《柳敬亭說書》《劉暉吉女戲》、卷六《目蓮戲》、卷七《冰山記》、卷八《阮圓海戲》等條,則提供了關(guān)于明末評書、戲劇及其演出方面的珍貴材料。該書有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標點本。
11. 《識小錄》4卷 徐樹丕撰。樹丕,字武子,蘇州府長洲人。從書中記事可知,他家住在閶門外下塘,曾經(jīng)歷過甲申(1644)之難。據(jù)留庵(孫毓修)為該書影本所作跋知,樹丕卒于康熙癸亥(二十二年,1683),因而其內(nèi)容也偶有涉及清初的。書中除記述明中葉以來的朝野遺聞外,最有價值的部分應是有關(guān)明末蘇州地方的記事。如該書卷二《女戲》條載:“十余年來,蘇城女戲盛行,必有鄉(xiāng)紳為之主。”看來蘇州的女戲班子是歸屬某縉紳的。其中又載,地方紳士某比部(刑部)官狎某詮部(吏部)官所主之一女優(yōu),“每挾之出,出必旬日”,妨礙了演出,以致兩人詬詈。卷四《吳優(yōu)》條的記載可以使我們明了兩位士紳相互詬罵的經(jīng)濟上的原因。在當?shù)兀叭思易鰬蛞槐荆M至十余金”,而優(yōu)人尚不滿足,還提出種種無理要求,要乘馬坐輿,“在戲房索人參湯者”,做戲的人家也無可奈何。因為戲班“必有鄉(xiāng)紳主之,人家惴惴奉之,得一日無事,便為厚幸矣”。如此豐厚的收益,主人是不能容忍優(yōu)人被人誘拐而影響出場的。卷四《王梅溪》條認為,傳奇《荊釵》中所塑造的南宋大臣王十朋(龜齡)的形象“全無影響。不知何所來也”,并因此提出了對總體南戲的看法:“傳奇之鄙俚,大率然矣。”可見,戲曲創(chuàng)作中的虛捏是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該書有涵芬樓秘籍本。
屬于此類有價值的筆記種類甚多,不能具列,可參考如四庫全書、叢書集成初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四庫禁毀書叢刊、續(xù)修四庫全書、故宮珍本叢刊等叢書的書目或提要。上海圖書館所編《中國叢書綜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是非常有用的工具書,它將2797種叢書中各類書籍按四部分類法進行編排,可依類而查。另附有使用四角號碼檢索法檢索的書名索引和著者索引,某具體書籍收入?yún)矔木€索和其不同叢書的版本都可很容易地查得。它不僅對子部適用,對其他各類書籍的查檢同樣適用。但這只是以收入該工具書的叢書和書籍為范圍的。
隨著出版事業(yè)的發(fā)展,近些年來又出現(xiàn)了不少新編叢書,并且還有相當多的古籍是以單刻形式存在的。因此,叢書之外書籍的檢索,還要依賴各大圖書館所編的藏書目錄和不斷關(guān)注最新圖書出版動態(tài)。只有這樣,我們在從事課題研究時才能做到盡量網(wǎng)羅、全面掌握,斟酌版本、擇善而用,科學地獲取系統(tǒng)的研究信息,才能保證研究的科學性。
注釋
① 曹安《讕言長語·序》,《讕言長語》卷首,文淵閣四庫全書本。② 任順《讕言長語·跋》(弘治五年二月),同上書卷首。③ 據(jù)《明史》卷四○《地理志一·南京·蘇州府》載,弘治十年正月,析昆山、常熟、嘉定三縣鄰地置太倉州,以原太倉衛(wèi)城為治所。陸容卒于弘治七年(見錢振民輯校《李東陽續(xù)集》補遺《明故太中大夫浙江布政司右參政陸君墓表》),在太倉州設(shè)置前;后其居地被割去,因此籠統(tǒng)地說他為太倉州人也可。① 陸容《菽園雜記》卷一○第124頁,中華書局1985年版。① 高進孝《云間據(jù)目抄序》,范濂《云間據(jù)目抄》卷首,申報館叢書續(xù)集本。② 謝國楨《江浙訪書記·九·瓜蒂庵自藏書》第305頁,三聯(lián)書店1985年版。③ 雍正《江南通志》卷一六五《人物志·文苑一·江寧府》焦竑傳附,文淵閣四庫全書本。① 顧起元《客座贅語》卷九《山中白云》第292頁,中華書局1987年版。② 莊一拂《古典戲曲存目匯考》卷六,中編《雜劇三·明代作品》第424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① 據(jù)錢謙益《列朝詩集》丁集第十六“沈先輩德符”,四庫禁毀書叢刊本。② 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七九《人物六·文苑二·嘉興府》沈自邠傳引《萬歷秀水縣志》,文淵閣四庫全書本。① 沈德符 《萬歷野獲編序》(萬歷三十四年仲冬),《續(xù)編小引》(萬歷四十七年新秋),《萬歷野獲編》卷首第3—4頁,中華書局1959年版。② 錢枋《野獲編分類凡例》(康熙三十九年八月),同上書卷首第7頁。③ 沈振《補遺序》(康熙五十二年閏五月),同上書卷首第5頁。④ 雍正 《江南通志》卷一六三 《人物志·儒林一·江寧府》顧起元傳,文淵閣四庫全書本。① 顧起元《客座贅語序》,《客座贅語》第1頁;書末《題識》,《贅語》第350頁,中華書局1987年版。
上一篇:遼金元文學與社會生活·多元融合
下一篇:宋代文學與政治·宋代朋黨政治與文學生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