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學的文獻·明代戲曲文獻·明代戲曲文獻的整理和研究·戲曲文獻研究的重要成果
從現代曲學奠基人王國維開始,戲曲史論研究就同戲曲文獻的發掘、搜集、整理、出版和考訂密不可分。許多老一代學者,像吳梅、鄭振鐸、孫楷第、傅惜華、趙景深、盧前、任二北、錢南揚、鄭騫、馮沅君、周貽白、王季思、譚正璧、吳曉鈴和葉德均等,他們基本上采用傳統治學方法,通過注疏、排比、考證和辨偽,對戲曲起源、戲曲藝術的發展、作家生平、作品歸屬、版本源流以及劇作語言等進行了梳理和箋證,為戲曲文獻整理和研究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也顯示出這一代學者的嚴謹學風和深厚功力。新的歷史時期以來,除少數碩果僅存的老專家外,“文革”前已經嶄露頭角的中年學者成為學術帶頭人,一大批青年學者積極參與其中,形成以中年學者為骨干、老中青相結合的學術梯隊。他們面對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海內外文化交流的增多、新資料的不斷發現,不僅開闊了視野,而且拓寬了研究領域。在研究方法上雖然仍以考據學為主,但是在戲曲文化發展的大背景下,注意吸收民俗學、宗教學、人類文化學和比較文學的研究成果,既重視從整體把握研究對象,又注意對個案進行認真梳理和深入剖析。像徐朔方、徐扶明、蔣星煜、周妙中、吳新雷、吳書蔭、鄧長風、俞為民、郭英德等,都在明代戲曲文獻整理和研究中有過不同的建樹。
由于研究者注意從族譜、家乘和方志中發掘材料,而各省甚至縣市都在編纂戲曲志,也非常關注本地曲家和劇作的情況,于是過去罕為人知的謝讜、鄭之珍、臧懋循、佘翹、卜世臣、袁于令等戲曲家的家譜,以及許多曲家的碑傳墓志材料,才得以發現并公之于眾,引起大家對曲家生平和劇作的研究興趣。產生了一批考證曲家家世生平和創作的論文,一些重要曲家的傳論也陸續推出。早在1962年,就有徐侖的《徐文長》,此書的寫作非常認真,數易其稿才成書,作者將徐文長置于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的大背景下加以思考和研究,對傳主一生的重大行實都反復考訂,做到言必有據,論斷審慎。書后所附《徐文長著作考》和《徐文長書畫著錄簡目》,也很有參考價值。后來又有駱玉明、賀圣遂《徐文長評傳》(1987),徐朔方《元曲選家臧懋循》(1985),朱萬曙《沈璟評傳》(1992),任遵時《明代劇作家周憲王研究》(1995),姚品文《寧王朱權》(2002);鄧長風所撰《明清戲曲家考略》(1984)、《明清戲曲家考略續編》(1997)、《明清戲曲家考略三編》(1999)等書,對明清曲家的生平資料進行了輯錄和考辨,用力甚勤,多有創獲。
為曲家撰寫年譜濫觴于20世紀30年代,如容肇祖的《馮夢龍的生平系年》、凌景埏為吳江三沈(沈璟、沈自晉、沈自昌)所撰的年譜等,以后又陸續有曲家年譜問世,如黃芝岡的遺著《湯顯祖編年評傳》(1992)等。徐朔方為了深入研究湯顯祖,同時也為晚明眾多曲家提供詳盡可信的事實,澄清某些學術偏見,用三十多年的潛心積累和研究,終于完成《晚明曲家年譜》。此書共收錄39家年譜或系年,按曲家籍貫分為蘇、浙、皖贛3卷,對譜主的生平、著述、交游進行了比較認真的梳理和考證,使許多疑難問題趨于實事求是的解決。此書不僅征引豐富,而且每家年譜前冠以作者所寫的引論,各譜之間又互為補充,突破了傳統年譜的框架。全書猶如一部內容翔實、觀點鮮明新穎的晚明戲曲史,可謂戲曲文獻研究的重要收獲。
葉德均最早致力于明代劇目的清理和研究,收錄在其遺著《戲曲小說叢考》(1987)中的《曲目鉤沉錄》《曲品考》《祁氏曲品劇品補校》等,都是為人所稱道的力作。隨著《古本戲曲叢刊》的編輯刊印,各種戲曲書錄和戲曲選本的發現,使劇目的清理和研究成為明代戲曲文獻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傅惜華精心編纂的《明代雜劇全目》《明代傳奇全目》,是他的《中國古典戲曲總錄》中的兩種。兩書都以明代雜劇和傳奇的歷史發展為線索,按曲家集中編排劇目,再以劇目為綱著錄該劇的文獻記載、存佚情況、流傳版本、收藏地點,并間有考證。因此,它們以其資料宏富、編排合理、考訂精審、檢索方便等特點,成為研究者案頭必備的工具書。莊一拂《古今戲曲存目匯考》(1982),比《今樂考證》和《曲錄》兩書所錄劇目,增出2600余種,其中明代雜劇和傳奇的劇目也遠超過傅惜華的著錄。編者注意劇情介紹、考訂本事來源、附記作品影響,這是此書的長處,但著錄疏漏、考訂欠精,錯誤時見,又為研究者所病詬。郭英德的《明清傳奇敘錄》(1997)、李修生等主編的《古本戲曲劇目提要》(1997)、齊森華等主編的《中國曲學大辭典》(1997),這三種都是有影響的工具書,它們明代部分的著錄比較豐富,注意吸收新的研究成果,融資料、考證和研究為一體,不單純是供人檢索查考的參考書錄,也應視為戲曲文獻研究的學術著作。
由于《中國戲曲志》編纂工作的開展,許多省份都涉及宗教戲劇問題,20世紀80年代初,在湖南祁陽召開了首屆目連戲學術研討會,并進行了內部演出,從而使宗教戲劇得到開禁。于是早已銷聲匿跡的目連戲和儺戲等,引起海內外學者的普遍重視,在國外文化人類學的影響下,成為發掘、整理和研究的熱點。朱恒夫的《目連戲研究》(1993)、劉楨的《中國民間的目連文化》(1997)等,都能立足于鄭之珍《目連救母戲文》的本體,走出書齋,注重實地調查研究,在占有大量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從民俗、宗教、文化人類學的多視角,對目連戲的起源和演變史作了較全面系統的研究,對目連文化現象的出現,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林河的《儺史——中國儺文化概論》(1994)《古儺尋蹤》(1997),既對過去很少涉及的戲劇文化現象進行了發掘和探討,也對戲曲的產生等問題重新予以思考。
在戲曲文獻經過卓有成效的發掘、搜集、整理和考訂的基礎上,為明代的戲曲史論的研究奠定了堅實而厚重的史料基礎,使存有爭議的一些重大學術問題,如傳奇和南戲的區別、文采和格律(或本色和當行)之爭、“湯沈”之爭、南戲聲腔在明代的演變等,都取得了基本一致的共識。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在海峽兩岸學者的共同努力下,出現了一大批具有影響的明代戲曲研究論著,如曾永義《明雜劇概論》(1979)《論戲曲》(1997)、陸萼庭《昆劇演出史稿》(1980)、胡忌與劉致中《昆曲發展史》(1989)、徐朔方《論湯顯祖及其他》(1983)、葉長海《王驥德<曲律>研究》(1983)《曲學與戲劇學》(1999)、徐扶明《元明清戲曲探索》(1986)、王安祈《明代傳奇之劇場及其藝術》(1986)《明代戲曲五論》(1990)、周育德 《湯顯祖論稿》(1989)、郭英德《明清文人傳研究》(1992)《明清傳奇史》(1999)、李惠綿《王驥德曲論研究》(1992)、陸樹侖《馮夢龍散論》(1993)、俞為民《明清傳奇考論》(1993)、鄭培凱《湯顯祖與晚明文化》(1995)、鄒元江《湯顯祖的情與夢》(1998)、鄒自振《湯顯祖綜論》(2001)、朱萬曙《明代戲曲評點研究》(2002),以及徐朔方主編《二十世紀學術文存·南戲與傳奇研究》(2004)等。明代戲曲研究正繼續向縱深發展。
上一篇:明代文學·明代戲曲文獻·明代戲曲文獻的整理和研究·戲曲文獻的搜集、整理和出版
下一篇:魏晉南北朝文學·有關魏晉南北朝文學研究的其他資料·正史·文學風尚變遷的標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