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兩漢文學的文獻·先秦兩漢文學的原始典籍·先秦文學原始典籍·《周易》和諸子類著作
《周易》和諸子著作,就其本質來說,是先秦哲學、政治學、軍事學、倫理學等思想文化的寶庫。但《周易》的形象性和諸子散文在分析說理的過程中積累和發展起來的分析方法和論證手段,所運用的論證材料,以及思維的進步和語言的講究,使其包含了眾多的文學因素,有的簡直像是文學創作,使后世的文學不得不對其刮目相看。其數量眾多,難以遍舉,故述其要者。
《周易》,是先秦時期最古老的典籍之一。《周易》之義,“周”有周普、時代之別,“易”有變易、簡易、不易之分,后人所解不一。《周易》包括《易經》和《易傳》兩部分。所謂“經”,是指六十四卦和它的卦爻辭;所謂“傳”,是指解釋和發揮“經”的意義的篇章,共7種10篇:《文言》,《系辭》上、下,《彖》上、下,《象》上、下,《說卦》,《序卦》,《雜卦》,故又稱“十翼”。《周易》的形成經過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古人有許多關于《周易》成書的不同意見,大致說來,“經”至周初方始定型。所謂伏羲畫卦、文王演“易”等說法,實際是這種形成過程的反映。“十翼”據傳為孔子所作,實際應當是包含著孔子傳《易》的觀點,而非孔子一人所為,最后形成當在戰國時期。
《周易》原本是占筮之書,但在卦爻辭確定之后,就成了包含著豐富的哲學等社會人生思想的重要典籍。所以孔子云:“善《易》者不占。”從文學方面來說,“圣人立象以盡意”的著作特征和簡練含蓄的文字表述,形成了《周易》本身的文學因素。《周易》卦爻辭中包含著部分古代詩歌(歌謠),是研究古代詩歌發展的重要依據。《周易》中包含的重要的文學美學觀念,如“道”、“意”、“情”、“神”、“形、”“象”等,是形成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和美學思想的重要基礎。凡此都表現了《周易》的文學價值。
《老子》,后世又名之為《道德經》。《漢書·藝文志·諸子略》“道家”類載《老子鄰氏經傳四篇》,今通行本為上下兩卷(篇),81章,與新出土漢代帛書本(甲、乙兩種)多有次序及文字差異。老子其人其書,后世頗多爭議,可參見熊鐵基等著《中國老學史》所述。據《史記》稱:“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謚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曾問禮于老子,是早于孔子者。后有老萊子、太史儋,與老子當非一人。《老子》一書當出于老子,后世有所增續,基本代表老子思想。老子是先秦道家思想的開創者,“老子修道德,其說以自隱無名為務”(《史記》本傳)。從文學來說,《老子》五千言,言簡意賅,內容豐富,具有極強的思辨色彩。以語錄體寫成,運用了不少的文學性表現手法,相當的文字還注意用韻,節奏感強,是先秦早期散文的著名作品。
《論語》,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體著作,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成,“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漢志》)。漢代,《論語》傳授的有齊《論語》、魯《論語》兩種本子,又有古《論語》出孔子壁中。三種傳本篇章不完全相同,后齊、古二種亡佚,只有魯《論語》流傳至今,共20篇444章。孔子(前551一前479)是先秦儒家學派的創始者,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以“仁”、“禮”為主要思想主張。《論語》是體現孔子思想最可靠的文獻。從文學角度來說,《論語》是語錄體散文的典型。篇幅簡短,或為問答,或為片斷言論。觀點明確,思想豐富。在口語化的記述中,體現出人物的音容笑貌、語態神情。語言簡練含蓄,情韻悠遠。并且多用文學性表現手法,體現出雍容含蓄的風格。
《墨子》,墨子后學記載墨子主張和言論的著作,也包括墨家后學的著作。成書當不出一手,不在一時。《漢書·藝文志》載71篇,今本15卷71篇,內缺有題8篇(《節用》下、《節葬》上、中,《明鬼》上、中,《非樂》中、下,《非儒》上),無題10篇,實存53篇。墨家在先秦與儒家并稱“顯學”,但墨子生平漢代已不能詳。《史記》記載附見于《孟子荀卿列傳》,云:“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為節用,或曰并孔子時,或曰在其后。”清孫詒讓以為當在周貞定王至安王時(前468至前376)。今或以為系魯人。墨子之后,墨分為三,“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鄧陵氏之墨”(《韓非子·顯學》)。今多以《墨子》“十論”各分上、中、下,即三派之說,這是墨家的基本主張。另有“墨經” 六篇,是墨家科學觀點的體現。《備城門》以下是墨家的軍事學著作。《墨子》的主張自成體系,內容豐富。文章注重邏輯,雖有“蔽于用而不知文”(《荀子·解蔽》)的缺點,但提出“三表”的論證方法,注重論辯的“辯學”思想,成為《墨子》文章的鮮明特色。
《莊子》,先秦道家的主要典籍之一,是莊子門派著作的匯編。《漢書·藝文志》載52篇,現存33篇。分為內篇7篇、外篇15篇、雜篇11篇。現在一般認為,內篇為莊子所著,外篇和雜篇為莊子門人及其后學所著。莊子生平現代多有爭議,或曰當生于公元前369年,卒于前286年。《史記》載,莊子名周,蒙人,曾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于老子之言”,是繼老子之后先秦道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莊子》一書,即其思想的表現。莊子主張以“氣”為基礎、以“道”為根本的自然哲學,追求絕對精神自由的人生境界,對社會政治持強烈的批判態度,表現出較濃厚的虛無色彩和相對主義傾向,逃避人生現實和社會矛盾,有明顯的出世傾向。從文學角度來說,《莊子·寓言》自稱“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是先秦散文文學性最強的一家。《莊子》為文生動活潑、自然流暢,尤其善于通過寓言故事來表達深奧的哲理,想象豐富奇特,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魯迅先生稱“其文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漢文學史綱要》)。
《孟子》,主要記載孟子的言行和活動。《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記孟子游說諸侯不成,“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漢書·藝文志》載《孟子》11篇。漢代以7篇為“內篇”,另4篇為“外書”,今傳本7篇14卷,外書4篇亡佚。孟子名軻(約前372—前289),戰國鄒(今山東鄒城市)人,“受業子思之門人”,繼承孔子的政治思想,言必稱堯、舜,以“仁政”“王道”游說齊、梁諸侯,而諸侯“見以為迂遠而闊于事情”,因而所往不合。實際上,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建立在“性善”論的哲學思想基礎上的,是春秋以來重民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也是針對戰國時期的社會政治現實而設計的統治術。其民貴君輕的思想,具有更強烈的社會批判性。孟子思想的批判性,形成了孟子散文的“好辯”特色。形式上為對話體,篇幅加長,論述趨于周密,采用設問機巧、層層推論等論證方法,具有充沛的氣勢和鮮明的形象性,氣盛言宜,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荀子》,戰國末儒家著作,主要為荀子所著。《漢書·藝文志》稱《孫卿子》,33篇。唐代楊倞為此書作注,改稱《荀卿子》,分為20卷32篇,即今傳本。荀子,名況(約前313—約前238),戰國趙人,著名儒家學者。戰國學術氣氛活躍,荀子一生足跡遍天下,而在齊時間最長。《史記》本傳稱其“年十五始來游學于齊”(或曰當為“五十”之誤),在稷下學宮曾“三為祭酒”,“最為老師”。晚年至楚,春申君任以為蘭陵令。春申君死,廢居蘭陵,著書以終。荀子思想以儒家為主,又廣泛吸收春秋戰國以來的各家思想,帶有綜合性的時代特點。其哲學思想有鮮明的唯物特征;政治上主張“禮”、“法”并用;在文化上,荀子對《詩經》《尚書》《春秋》等儒家經典的傳播起了重大作用。其著作,散文說理透徹,論證形象、嚴密,且多用排比,氣勢渾厚而語言凝練富贍,文學性較強。其《成相》和《賦篇》,體現出對民間文藝形式的生動運用和新體式的創立,具有文學的開創意義。
《韓非子》,主要收錄韓非的著作。《漢書·藝文志》著錄55篇,今傳本同。然其中或有他人著作,如《初見秦》《飭令》等。韓非(約前280—前233),《史記》本傳載:“韓之諸公子也。喜刑名法術之學,而其歸本于黃老。非為人口吃,不能道說,而善著書。與李斯俱事荀卿。”初屢次上書諫韓王,韓王不能用。公元前233年被迫入秦,遭陷害而死于獄中。韓非是戰國末著名的思想家。他吸收各家思想,提出以“法”為中心的“法、術、勢”相結合的完整法治理論,成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主張進化的歷史觀,其思想對后世有很大影響。在文學上,韓非文章文筆犀利,說理細密,顯示出嚴峻峭刻的文風,并多用寓言故事說理。尤其《說林》以及內、外《儲說》等篇章,集中運用寓言故事說明道理,不僅寓意深刻、明白易懂,而且成為寓言文體成熟的標志,在文學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與《韓非子》風格相類的《商君書》,亦稱《商子》,是后人收集商鞅及其他法家類思想的作品編輯而成的。《漢書·藝文志》于法家著錄《商君》29篇,《隋書·經籍志》著錄為5卷,至宋代已有亡佚,今傳本為5卷24篇。商鞅,戰國衛人,又稱衛鞅、公孫鞅。其輔佐秦孝公變法,封于商,故又稱商君。孝公死,惠王立,被車裂。商鞅是戰國早期法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張排儒術,重農戰,厚刑賞,善用兵,其著作正是這種思想的表現。說理剴切簡直,常借用事實對比論說,明白曉暢。
《管子》,傳為管仲著,實為托名于管仲的資料匯編。“管子非一人之筆,亦非一時之書”(葉水心語),其包括稷下學多家思想,甚或以為其“輕重”部分包括漢代經濟思想。《漢志》于道家著錄《管子》86篇,今本亡10篇(存目)。后人分之為“經言”、“外言”、“內言”、“短語”、“區言”、“雜篇”、“管子解”、“輕重”諸部分。其思想雖雜出多端,然其文“事核而言練”(劉勰),有“論高文奇”(楊忱語)之譽,尤其以《大匡》至《戒》等“內言”諸篇為最。《小稱》《四稱》等篇章,描述管仲與桓公活動,生動細致;《牧民》等篇論述簡潔明快,具有較高的文學意義。
《呂氏春秋》,又稱《呂覽》。《漢書·藝文志》于雜家著錄《呂氏春秋》26篇,注稱“秦相呂不韋輯智略士作”,實為呂不韋集門客之力集體編纂而成。今本26卷,凡160篇,分為“十二紀”(60篇,又《序意》1篇)、“八覽”(63篇)、“六論”(36篇)三部分。呂不韋(?—前235),戰國末衛人。原為陽翟大賈,以助秦質子異人由趙歸國即位而封文信侯,為相國。秦王政即位,尊為“仲父”。有門客三千,家僮萬人。后畏罪自殺。《呂氏春秋》之作,原本是為秦統一天下提供統治思想武器的,故具融會百家之氣勢。其內容以儒、道思想為主,兼及名、法、墨、農、陰陽諸家學說而成為雜家的代表,多存先秦諸家遺說。就文學方面觀察,語言簡練樸實、平易暢達;多以比喻、寓言等手段議論說理,富于形象性;而全書結構宏大、組織嚴密;文章邏輯性強,頗具說服力,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上一篇:魏晉南北朝文學·魏晉南北朝文論研究文獻·《文心雕龍》·《劉子》一書的作者問題
下一篇:先秦兩漢文學與經學·儒家經典與文學·《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