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文學與社會文化·隋唐五代文學與藝術·繪畫與文學
根據各美術史家的介紹,隋唐五代是中國美術史上的高峰時代。唐代美術的發(fā)展可分為三期:隋至初唐,是繼承前代余緒而出現南北藝術不同流派的時期;盛唐,是各種藝術品種齊備,形成雄渾超逸的藝術風格的時期;中晚唐,是各個畫種走向市民化,而藝術家則走向細致分工的時期。人物畫、山水花鳥畫、壁畫和雕塑,都體現了上述階段性發(fā)展的特色。
人物畫在隋至初唐,曾出現齊梁畫風、中原畫風、西域畫風的鼎立局面。齊梁畫風追求細潤精致,多以鉤研手法描繪游宴豪華的貴族生活和幽閑雅麗的貴族人物。中原畫風、西域畫風則分別以善畫歷史人物的閻立本和出生于于闐(今新疆和田)的尉遲乙僧為代表。隨著南方城市經濟的繁榮,中晚唐又出現了以張萱等人為代表的仕女畫的風尚。
山水畫在隋唐五代也有三次大的變化。第一次變化以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圖》為代表,亦即開始以遙攝全景的方法畫山水;第二次變化表現為破墨山水、青綠山水這兩種山水畫流派的成熟;第三次變化發(fā)生在中晚唐,其特點是風行以工筆重彩畫花木禽蟲,畫家們且各擇一端,分工專習。
壁畫和雕塑在隋唐五代進入了極盛時期。敦煌所存的大批藝術珍品,雄辯地證明了隋唐五代壁畫和雕塑的巨大成就。這些作品同宗教文化有密切關聯,面向廣大群眾,常用經變的形式來歌頌佛國的歡樂與美好,描寫菩薩、天王的端麗或莊嚴。藝術家在這些作品中注入了人們對理想世界的向往,使之具有世俗化的特色。但從藝術風格的角度看,隋唐五代壁畫、雕塑也有階段性的演變:隋至初唐,人物形象細潤秀麗,線條活潑流暢;盛唐,風格雄健洗練,人物形象豐腴圓渾,姿態(tài)飛動;到中晚唐以后,風格漸趨纖弱。
隋唐五代同時是中國藝術史上詩情畫意交融的時代,文學與美術的關系十分密切。文學既是關于美術的一份記錄、一種印證,又是關于當代美術的評價資料。此外,它還參預到美術作品中去,成為其中的有機組成部分。當王維在山水詩、山水畫兩方面,都創(chuàng)作出膾炙人口的作品的時候;當張志和按自己所作《漁父》五首的詩意,畫出由人物、漁舟、鳥獸、煙波、風月組成的一組水墨圖的時候,他們明確表現出把詩與畫相結合的傾向。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表明在文學與美術之間隱含了許多珠聯璧合的對應關系。除山水詩與山水畫的對應之外,有詠物詩與花鳥畫的對應、肖像詩與人物寫真的對應、宮體詩與仕女圖的對應、變文與變相的對應。這些對應曾引起學者們的關注,其中關于題畫詩、王維詩畫、變文與變相這三方面的研究,最能說明唐代文學與美術的聯系。
上一篇:先秦兩漢文學與出土文獻·石刻以及其他題銘中的文學遺產
下一篇:遼金元文學·金元散文·金元散文研究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