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金元文學與社會文化
歷史上,契丹族建立的遼,女真族建立的金,蒙古族建立的元,皆屬來自北方草原少數民族統治的政權,但所取得的文學成就卻不一樣。傳統一般認為,元代成就最高。近人王國維曾將“元之曲”作為與“漢之賦,唐之詩,宋之詞”相并列的“一代之文學”,金則無此殊榮,但一般還會提及元好問和董西廂。遼更不行了,除了偶爾有人想到一部撲朔迷離的《焚椒錄》以及其中保存的道宗皇后蕭觀音的一組《回心院》詞外,在文學史上幾乎成了一片不毛之地。
何以會有這樣的區別,抑或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何在呢?對此,歷來論者的論述較為少見,且多停留在問題的表層,以致于今天學術界欲稍加深入探討就必須廓清諸多似是而非的成說。首先,不能歸因為享國之長短。如曾有人分析遼代文學時所認定的那樣,似乎王朝存續時間愈長,文學成就愈大。按照歷史常識,就統治天下的時間來看,遼最長,前后達218年,金次之,119年。元雖自太祖開國迄滅亡有162年,但稱元建號不過97年,滅宋統一只有89年,怎么算都不能說是最長。其次,也不能歸因于漢化程度,似乎文學成就不高是統治者思想保守,不敢徹底漢化、自甘落后的結果。這不科學,起碼不全面。事實上,就對中原正統文化的親和力而言,元統治者較之遼金兩朝倒是更為冷淡、保守,始終未能改變排斥、壓制、有限利用等格格不入之態度。這其中原因自然比較復雜,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漢化程度深淺與上述三個朝代文學成就高下決非成正比例關系。至于說究竟是什么緣由,則是本文以下所要深入討論的問題。概言之,唯有深入分析文學的載體及其背景——遼金元三代文人狀況以及統治者文化政策所導致的客觀效果,方能尋得問題之癥結所在。
上一篇:清代文學與社會文化
下一篇:隋唐五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