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文學與社會文化
公元5世紀前后,中國古典詩歌在很短的時間內發生了巨大而又影響深遠的變化。其顯著的特征,就是“永明體”的出現。在齊梁文學批評家的心目中,“永明體” 的最基本特征是 “始用四聲,以為新變”(《梁書·庾肩吾傳》),使用“四聲”是方法問題,而追求“新變”則是目的。而在唐人心目中,“酷裁八病,碎用四聲”(皎然《詩式》)干脆就成為了“永明體”的代名詞。關于永明文學的總體成就,劉躍進《門閥士族與永明文學》(三聯書店1996年出版)有過詳細的論述。其中一個觀點認為,“永明體”的出現,受到了外來文化的影響。而這個看法是五十多年前陳寅恪先生早就詳加考證過的。限于聞見,作者當時提不出更多的證據,因而有些問題,譬如外來文化主要就是印度文化如何具體影響到近體詩的形成,作者只能有意避而不談。問題是,我們承認“永明體”是外來文化影響下的“寧馨兒”,卻難以確認這種影響的幾個關鍵的問題,這終究是有極大缺憾的。從“永明體”的誕生到今天,已經過去了一千五百多年,而我們對于“永明體”的研究,卻依然要“別求新聲于異邦”。這個問題確實值得我們深思。
上一篇:遼金元文學與社會文化
下一篇:先秦兩漢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