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學與社會文化·清代刻書、藏書與文學·私家藏書興盛與文學典籍的整理出版
清代私家藏書就數量而言,當推各代之首。就質量而言,更是集中國古代典籍之大成。可以稱之為我國封建社會私家藏書發展最高峰時期。究其原因,可以從多方面進行分析。首先,從文獻積累規律看,歷史發展時期越長,文獻積累必然越來越多。清代是我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中國歷史上不同時期,不同文字,不同民族文獻的沉積非常豐厚,毫無疑問,擔當封建社會文化繼承與發展的私家藏書,必然積累了豐富多樣的文獻。其次,作為傳承文化的各種載體的保存與傳播者——藏書機構,封建社會有官府的,有私人的,也有社團的、宗教的各種機構。但是,封建社會統治者出于壟斷文化的目的,官府所設文獻保存機構往往不是集中于一地,就是單獨存于宮室。社會文化傳播的任務只有分散于各地的大量私家藏書和書院藏書擔當。在印刷出版事業發達的清代,一部分藏書家實際上又是出版家,因為只有豐富藏書才能做好書籍出版工作,這樣,在某些地方就出現了出版家和藏書家林立的局面。
當然,從學術發達的角度,也可看出清代私家藏書超越前代。清初學風崇尚明末清初啟蒙思想家所主張的“經世致用”之學,如清初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等對程朱理學的批判,確實開一代風氣。但是,由于清王朝對程朱理學的提倡,并鑒于文化壓制的影響,部分學者研究重點移向考據、訓詁、音韻之學,“漢學”得以興盛。戴震、惠棟、錢大昕等支派繁衍,經學、史學、小學、子學、地理、金石諸學科得到長足發展。目錄、版本、校勘、辨偽、輯佚、編纂、考證等專門學問全面開展,碩果累累。治學必須博覽群書,讀書就要廣收典籍,要做好版本考證、文字異同、篇章分合的準備工作,最終才能探求內容真諦。一般學者都要藏書,并要求藏書內容廣博,版本多樣,以至親自校勘文字,鑒定版本,著錄編目,以保證學術之研究。這樣,東南沿海江蘇、浙江、福建等地,民間藏書家輩出,更因明清政治中心逐步轉移北方,所以直隸(今河北)、山東、山西等地,藏書家也很多,就是中原西南各地,也普遍出現藏書名家。
如前所述,清廷不斷地做了古典文獻的整理與總結的工作,這種所謂“搜羅遺籍”、“包羅古今”的工作也直接影響了清代藏書家的藏書活動。因此,清代私家藏書對中國古典文學文獻清理作了繁重而細致的工作,不僅收羅、輯存了部分不見流傳的文學典籍,而且花大力氣對唐宋等朝文學名著作了注釋、補充、調整、辨證的研究。此外,更因市場的迫切需求,出版技術的改進與提高,清人文集、詩集得以廣泛出版,古典文學的總集、選本得以普遍傳播。
上一篇:遼金元文學與宗教、哲學·理學影響與元代文學思想新變
下一篇:先秦兩漢文學·先秦兩漢文學的原始典籍·秦漢文學原始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