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文學的文獻·隋唐五代文學與歷史文獻·政書
通述歷代制度沿革的著作,先有劉知幾之子劉秩作《政典》35卷,采經史百家,依《周禮》六官,分類編述。杜佑受他影響,作《通典》200卷,分《食貨》《選舉》《職官》《禮》《樂》《刑》《州郡》《邊防》等類,歷記秦漢以來的制度變化。書中記隋以前制度,多用正史和群經子書,唐代部分則收集敕令及奏議實錄,保存了許多重要文獻,且分類編次,線索清楚,便于利用。《政典》不傳,《通典》則成為《三通》及《十通》中的第一部,歷代刻本眾多。以往較通行的是殿本和商務印書館《十通》縮印本,但不是很好。近年日本影印了南宋刻本,中華書局1992年又出版了王文錦等點校本,可以信用。宋初宋白曾作《續通典》,記中晚唐、五代制度,但未傳,日本船越泰次有輯本(汲古書院1985)。
專記唐一代制度沿革的著作,先有德宗時人蘇冕、蘇弁兄弟作《會要》40卷,記高祖至德宗九朝制度;宣宗時宰相崔鉉又奉詔撰《續會要》40卷,補錄德宗至宣宗時制度變化。宋初宰相王溥所作《唐會要》100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實際上只是將蘇、崔二書拼合而成。后蘇、崔二書不傳,其內容均被王溥收入《唐會要》。《唐會要》雖成書于宋初,王溥并沒有做太多的增補工作,全書中宣宗以后記事僅寥寥數則,可以說是全取蘇、崔二書以成編。也正因為如此,《唐會要》保存了唐代大量有關典章制度的他書罕見的珍貴文獻,值得學者重視。王溥還作有《五代會要》30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與《唐會要》不同的是,此書是他從五代實錄中采集有關典章制度的文獻編錄而成,有其獨特的價值。
唐一代的詔令文書,北宋宋敏求編有《唐大詔令集》130卷,收錄頗為豐備,此書有《四庫全書》本、《適園叢書》本、商務印書館1959年校排本、學林出版社1992年校排本,但諸本所記作者稍有出入,應參互利用。日本仁井田陞著《唐令拾遺》(長春出版社1989),試圖全面考清唐代政令格式的內容,對了解典章制度也很重要。
此外,長孫無忌《唐律疏議》、蕭嵩《大唐開元禮》、王涇《大唐郊祀錄》,也是記錄唐代法律、制度的重要史書。
上一篇:明代文學與心學·心學與明代諸體文學
下一篇:明代文學與社會生活·明代諸體文學中之社會生活內容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