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學與文學傳統·從總體上看宋代文學與文學傳統·獨立不遷的人格體現
中國文學中,還有一個傳統,就是表現作家獨立不遷的人格,或是出污泥而不染,獨善其身;或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謂“不為五斗米折腰”,所謂“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等等。宋代文學同樣繼承了這一傳統。而且,在宋代,士人比之前代,更自覺地內省自身,加之文人的地位得到了確實的提高,以及三教合一思潮對士人心態的影響等方面的原因,使得宋代文人更是把自我人格修養的完善看作是人生的最高目標。這就使他們更注重個人的人格,而這種心態自然也表現在文學作品中。
宋人在作品中表現的,有的是一種剛直的人格,如王禹偁《三黜賦》:“屈于身兮不屈其道,雖百謫而何虧!”這種人格,常常表現為不懼險惡而主持正義,如歐陽修《重讀徂徠集》:“我欲犯眾怒,為子記此怨。”而更多地則表現為一種獨立人格,如胡銓《好事近》:“富貴本無心,何事故鄉輕別?空使猿驚鶴怨,誤薜蘿歲月……欲駕巾車歸去,有豺狼當轍!”還有鄧肅《次韻王信州古風》:“我昔少年日,氣與風雷壯。一言既不合,掉頭歸楚望。”等等。而張孝祥在被讒落職之后所寫的“應念嶺表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念奴嬌·過洞庭》),同樣也是表現一種獨立人格,表現自己的自我完善。至于辛棄疾“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青玉案·元夕》),雖然不無凄涼的意味,卻更有自我完善,更具有自我獨立人格的色彩。
由于注重個人的獨立人格,宋代文學中,詠竹、詠梅的作品大量出現。即以梅意象為例,宋詩作品中比比皆是,而在宋詞中,梅意象在植物意象中也是最多的,據南京師大《全宋詞》計算機檢索系統統計,《全宋詞》中梅意象共出現了2963次,占第一位。這就很能說明問題了。就具體的作家而言,如大詩人陸游,現存作品中,詠梅詩詞有一百六十多首。他的一首《梅花絕句》這樣寫道:“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梅花簡直成了詩人自己的化身。而他的詞作《卜算子·詠梅》更是具有典型意義的代表作品。詞作著意渲染了梅的孤高自守,香色如故,集中表現了“獨自”、“如故”的情操,寫出了一種堅貞不渝的本性。
上一篇:宋代文學與文學傳統·從總體上看宋代文學與文學傳統·溫柔敦厚的詩教
下一篇:先秦兩漢文學·先秦兩漢文學思想·兩漢文學思想·王充的文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