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兩漢文學與地域文化·《詩經》與地域文化·從《詩經》看齊文化
齊地先祖乃東夷之一支,“因為東夷人是弓箭的發明者,所以善射,進而好戰好獵”②。又,《說文》曰:“夷俗仁,仁者壽,有君子不死之國。”尚武和尚仁相結合是齊文化的基本特點,這在《詩經》中有所反映。《齊風·還》以生動的雙人同狩場景切入:“子之還兮,遭我乎峱之間兮。并驅從兩肩兮,揖我謂我儇兮。”《毛傳》:“還,便捷之貌。”“儇,利也。”接下來用復沓手法,巧用“茂”、“好”、“昌”、“臧”四字,傳達出對獵手英武、矯健、威儀、力量的崇敬和贊頌,《猗嗟》則盛贊獵手的身形俊美和技藝高超。尚仁在《盧令》中有充分而直接的表述:“盧令令,其人美且仁。盧重環,其人美且鬈。盧重鋂,其人美且偲。”3章24個字,直言獵人的外表之美與內在之“仁”統一于一身。另一個特點是尚侈。《漢書·地理志》敘齊地風俗曰:“故其俗彌侈,織作冰紈綺繡純麗之物,號為冠帶衣履天下。”《齊風·敝笱》中,每章四句中有兩句是在追刺文姜“嫁時之盛”和“于歸之驕侈”的,三章分別用“其從如云”、“其從如雨”、“其從如水”極力渲染出齊人嫁女的鋪張奢侈和聲勢浩大。《論語·八佾》中記載有人問孔子:“管仲儉乎?”孔子答:“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 ”三歸,市租,指管仲收取了百姓大量的市租,不能說是節儉。“官事不攝”指管仲手下的官員都是一人一職,從不兼差,所費的俸祿自然不少。由此可見齊人尚侈風俗之一斑,這一風俗的形成無疑也有其原因。管仲相齊是齊文化的成熟期。管仲在齊桓公的支持下,實行了一系列經濟、政治改革,幫助桓公率先稱霸。在《論語·憲問》中孔子以贊佩的口吻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孔子此話的著眼點主要在禮樂教化,其實管桓霸業最重要的方面應是政治上的實力所促成的齊國經濟、物質的豐富繁榮,而這是最易滋生奢侈之風的土壤。
注釋
② 此處可參見宣兆琦、李金海《齊文化通論(上)》第85—86頁,新華出版社2000年版。
上一篇:先秦兩漢文學與地域文化·《詩經》與地域文化·從《詩經》看宗周文化
下一篇:遼金元文學與宗教、哲學·理學影響與元代文學思想新變·從理學家的人格追求到元人的文風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