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中華氣功·門類劃分
中華氣功,既作為“通過意識之運用,使身心優化的鍛煉方法”,自然無所謂“家”、“教”,也無所謂“宗”、“派”,本不應“雜而多端”。但是,由于氣功所涉及的乃是人體生命最難以認識的“精神—物質”關系的奧秘,再之參與研究者的目的不同,以及歷史淵源的區別,文化背景的差異,因而形成了今日氣功功法千宗萬派、五彩繽紛的格局。僅以目前流行的功法而言,據不完全統計,即有700種之多。如何將這些豐富多采的功法歸納成門類,實在困難。現代關于氣功流派的劃分原則,大概有 三種意見:一種是以功法形成的文化背景劃分;一種是以功法的意識運用程度和形體調動水平劃分; 一種是以功法習練目的劃分。三種劃分方法,各有千秋。
一般認為,按文化背景的不同,氣功功法可以分為4大門類,即道、儒、釋和醫家。也有人認為氣功運用于武術而形成風格迥異的“武術氣功”,因而主張分為5個門類。還有少數人認為:有些功法并沒有明顯的上述5門類的文化背景,卻在民間廣為流傳,存在著民間氣功一門,故應劃為6個門類。
應該說,這樣的分類法并不十分恰當。如前所述,氣功的形成與發展過程,在秦漢之前,并無宗教、派別的區分,而只有哲學觀點的不同。春秋戰國,諸子蜂起,形成了諸多的哲學派別。為了標榜自己一派的高明,往往采取“仰觀天文、下察地理、中通人事”的辦法,廣征博引以證明本派別的理論正確。雖然各家在宏觀宇宙的認識乃至社會治理的主張方面千差萬別,形成鮮明對照,但對人體生命的哲學認識,卻有許多相近之處。無論道、儒,抑或墨、法,均有相當精采、發人深省的見解。既無一家獨秀的勢頭,也不見有以哪“家”、哪“派”標志的氣功功法出現的苗頭。
氣功形成門派,大約在三國前后,大概與當時宗教的形成與發展有關。特別是南北朝、隋、唐、北宋的500~600年之間,宗教對氣功領域的影響加深。隨著佛、道二教之間的爭奪,以及二教內部派系的紛爭,作為以精神—物質關系為研究對象的氣功,自然成為各教、各宗、各派標榜“正宗”的滲透目標。于是,氣功研究不再成為純粹以實現“身心優化”為目的的手段。
出于宗教目的而研究氣功的道、釋二門,固然興盛于一時,但學術界對這種狀況并不滿意。自公元11世紀以來,不斷有名家批評宗教氣功對人體生命的認識有失偏頗。特別是朱熹,從儒學的哲學觀痛斥二教的非是,并提倡非宗教的氣功鍛煉法,主張所謂“半日靜坐、半日讀書”,此后高攀龍、王陽明等儒學宗師均對功法有所研究和發展,遂成為后世所謂儒門氣功的發端。
遠在宗教滲透氣功學術之前,醫學界已積極將氣功運用于醫療。如前面所述,自《黃帝內經》以后,許多名醫都將氣功列入醫療方法之一。歷代名醫中的多數人也都是氣功訓練有素者,如先秦的扁鵲,經方派創始人張仲景、神醫華佗、“藥王”孫思邈、金元四大家、溫病學派始祖葉天士、吳鞠通等均為氣功訓練有素者,特別是明、清以降,醫家更是競相采用氣功作為醫療手段。
可見,將氣功功法按其文化背景分為4門(儒、釋、道、醫)或5門(加武術)乃至6門(再加“民間”),雖有一定道理,不過,也存在著不少問題。首先,儒、釋、道是按各自哲學觀點(以后又發展為宗教派別)作為氣功門類的劃分標準。但是“醫學”和“武術”則是以應用范圍作為門類劃分依據。以不同標準作為同一體系的分類依據是不夠科學的。第二,學術特征不明確。佛教的教義以“修來生”為宗旨,道教的教義以“修今生”為目的。佛教傳入中國以后不斷地“中國化”,從禪宗的“我心即佛”到密宗的“即身是佛”,與印度佛教原貌相距甚遠。作為“教外別傳”的密宗修持方法,反與道門修持方法原理相近。同樣,道教無論在經典或者修持方法上都汲取了佛教的許多成分,因此何謂佛門功夫,何謂道門功夫,終究講不清楚。道教全真派創始人說:“釋、道從來是一家,兩般形貌理無差。”后人在評價全真派道教的修持法時也說:“其說頗類禪而稍粗。”佛門修持法摻雜道門內容,道門修持法借鑒佛門心得,由此可見一般。甚至于出自佛門大師(如智)之手的修持著作(如《止觀心法》、《六妙法門》)卻是一派道門風格;而純屬“道門”的內丹術傳人,有的竟是和尚(如龍門派八傳柳華陽,九傳了然、了空)。當然,道家同道教、佛家同佛教非同一概念,作為哲學體系,道家和佛家自有其深刻內涵,但與氣功功法的門派劃分已是風馬牛不相及了。儒學在哲學上對佛、道二教多所批判,但就傳世的“習靜”方法而言,與佛道二門的功法并沒有什么兩樣。甚至連儒門氣功的主將——明代高攀龍也承認他介紹的功法是“取釋老二家參之”,也就是說是從釋和道兩家搬來的。至于“民間” 一家,學術特征更模糊,如果深加推究,其功法幾乎沒有不是源于以上三門的。“武術”和“醫學”二門的氣功是“拿來主義”,只要有用,我就“拿來”,并不管什么儒、釋、道。因此,以宗教或哲學派別的文化背景區分氣功門類分類法面對數以千百計的流行功法,根本無能為力。
以功法的意識運用程度和形體調動水平劃分功法門類的歷史并不長,但卻有簡單、明了的長處。據此原則,功法可分為兩大類:一曰靜功;二曰動功。一般地說,所有氣功鍛煉都包含著意識、形態、呼吸的調整與配合。這就是所謂的“調心”、“調形”和“調息”了。凡取坐、臥、站等靜姿態(圖279)而以運用意識為主、呼吸協調為輔的氣功方法,統稱之為靜功;凡是以意識的運用結合肢體運動、自我按摩、拍擊并輔以呼吸的調整則屬動功范疇。據此原則,古代氣功文獻中的吐納、行氣、坐忘、心齋、守一、禪修、胎息等均可劃屬靜功;而導引、五禽戲、八段錦、內家拳、易筋經(圖280)等則可劃屬動功。根據同樣的原則,目前流行的功法,大多數是動功,少數是靜功。不過,這種劃分也有其不足:調心、調形、調息三者不可分割,以練功的程序而言,初習時大多以形體的姿態調整為主,意念運用極為清淡,隨著練功逐漸深入,外形的調整已不再起主導作用,反之,意念運用和呼吸的運用(文武火)成為主要的調節內容。也就是說,先前是以“動”為主,而后面則以“靜”為主(外靜而內功)。那么,這究竟是算“靜”功還是算“動”功呢?有些功法亦動亦靜,或動多靜少,或動少靜多,那么這些功法究竟應劃歸哪一類呢?
以功法習練的目的來劃分氣功門類雖然不太普遍,但也有 一定的實用價值。氣功鍛煉的目的,一是為了治病療疾,恢復健康; 一是為了開聰益智,延年益壽。據此,可以分為治病功法和養生功法兩大類。養生功法又可分為“吐納氣法”、“存守內視”、“胎息法”三類。凡吐納法、行氣法、食氣辟谷法、淘氣法、調氣法、存神煉氣法、服元氣法、養生氣法等,均屬吐納氣法,其特點是均以呼吸鍛煉為主。存守內視也是古代氣功功法的主要類別。“存守”亦稱“存思”,即把意念集中到某一部位或穴位,或意念默思體外某 一景物,以“ 一念代萬念”將雜念排除,達到入靜的目的。“內視”即“返觀內照”,就是在練功時,微閉雙目,觀想體內某一部位或經絡、穴位的動態布局,久而久之,不少練功者會出現“返觀”現象,即察看到體內氣機運行規律和循行路線。李時珍在《奇經八脈考》中說:“內景隧道,惟返觀者能察照之,”即指此。“存守”與“內視”之法基本相同,但前者多守靜物,內外均可。而內視則多守動態,且僅限體內。兩者均有降低識神對元神干擾而達到“入靜”和活躍氣血的作用。“胎息法”也是氣功中的大類。顧名思義,這類功法是從呼吸的調整入手。古人認為,胎兒的呼吸是最完美的呼吸狀態,為了達到“返先天”的目的,練功必須模擬胎兒的呼吸。其要領是,“吸惟微微、吐惟綿綿、若無若存”。道、儒、釋、醫均有各自特點的胎息法,但要領和理論則是共通的。此法對培育元氣、涵養精神有良效。
氣功對疾病的治療主要是通過意識的運用,使身心優化,從而調動自身內在的積極因素,提高人體免疫力和對疾病的抵抗力。許多氣功功法對疾病的治療都有益處,有些功法對治療某些疾病還特別有效,因而可以通過“辨證施功”來選用最合適的治療功法。公元7世紀初,隋朝御醫巢元方就匯集了213種適于“辨證施功”的功法,用于治療278種病。實踐證明,氣功鍛煉對某些疾病確有一定療效。
以上幾種氣功分類法均有 一定的價值,但也有各自不足之處。隨著氣功研究的逐步深入,相信將有新的、更完善的氣功功法分類學誕生。
上一篇:傳統文化·古玩器皿·金銀器
下一篇:傳統文化·刑名律令·陵墓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