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中國民俗·喪葬
喪葬是人生禮儀的終結。當一個人走完人生旅途,最終告別社會時,親戚友人要哀悼、紀念、評價亡人,寄托哀思。喪葬包括殮殯葬拜誦哭泣等一系列的儀禮。在程序上漢族地區有小殮、大殮、報廟、殯、引發、葬、祭七、守靈三年等;喪禮器具有喪葬玉、哭喪棒、喪盆、招魂幡、紙錢、紙馬、供花等;喪式有土葬、火葬、水葬、天葬、風葬、塔葬、懸棺葬等多種。另外關于喪服、超度亡靈、哭喪、送葬都有諸多的形式與規定。
原始社會初期,人們并不掩埋同類的尸體,而是棄之荒野。《易· 系辭》:“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孟子說:“上世嘗有不葬其親者,其親死則舉而委之于壑。”在萬物有靈觀念的作用下,人們認為死者也有靈魂,并把死者的靈魂稱作鬼魂。人們把因意外事故而夭折者稱為死,即其生命徹底完結;而對那些正常死亡者,則認為他們的生命并沒有死,而是轉化成為另一種形式,變成了祖先。而祖先又具有種源的意義,就像一粒成熟的種子,它既是生命的終點,又是生命的起點。人的生命是一個圓形的循環過程,人們對死者祖先的崇拜,也就是對生存、繁殖的崇拜。從這一角度,可以說喪葬禮儀是中國人的生命觀、生殖崇拜的體現。考古發掘證明,早在1.8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處于母系氏族社會早期狀態的山頂洞人已把自己居住的山洞的深處用作公共墓室。其尸體上及周圍撒有紅色的赤鐵礦粉屑,正是人們生命循環觀念的體現。人們認為人的生命從母體的大洪(紅)水中誕生,死后還回到紅色中去,回到誕生的處所去。在距今7 000~5 000年母系氏族社會繁榮時期的黃河流域仰韶文化遺址中,發掘了2 000多座墓葬,其中大多數是土坑葬。這些葬坑都距居住區不遠,是公共墓葬。死者的頭都朝同一方向,這也許是人們心目中鬼魂應飛升的方向。對于夭折的人則以瓦罐等盛放尸體,蓋上留有供其鬼魂出入的孔,將他們埋于住房附近,不得進公共墓地。因為夭折者不能成為祖先,不具備作為氏族種源的資格。到了原始社會末期,土坑葬已遍及黃河流域、東南沿海及東北廣大地區。與父系社會相適應,出現了 一男一女或 一男多女的合葬現象。黃帝至夏商時的喪葬已出現了棺槨槨,《禮記·檀弓上》中就有有虞氏瓦棺,夏后氏槨周,殷人棺槨的記載。這一時期還對冢墓的尺寸進行了規定:商湯之冢“方各十步,高七尺”(《史記 ·殷本紀》)。
周代是喪葬禮儀的成熟期。《中國風俗史》有:“喪葬之禮節,皆整頓于周。由貴賤親疏,而有種種差別。其中情之厚,世界所未見也。周公立制,節目詳備,哭泣擗踴皆有法。”人死則必先復。這是為死者招魂的儀式。招魂時由復者拿著死者的衣服,一手執領,一手執腰,面向幽冥世界所在的北方,高叫死者的名字,叫他的靈魂回來。這樣反復多次,再由另一個人接過衣服給死者穿上。這 一儀式表示為挽回死者的生命而作最后一次努力。招魂之后是為死者沐浴,修剪頭發、指甲,以示潔凈反本。含飯是在死者口中塞上珠、玉、米、貝等物。周代典制規定,天子飯黍含玉,諸侯飯粱含璧,大夫飯稷含珠,大子之士飯粱含貝,諸侯之士飯稻含貝。人死后第二大,正式穿著入棺的壽衣,稱為小殮。諸侯五日小殮,天子七日小殮,小殮之時,死者的近親撫尸擗踴(捶胸頓腳)痛哭,表示極度悲痛。小殮過一天,舉行入棺儀式稱大殮。大殮禮畢,稱既殯。周代喪禮關于居喪守喪的規定是:上自天子下至庶人,無貴賤上下之別,凡父母君師之喪,皆以3年為定例。父母之喪叫制喪,君之喪叫方喪,師之喪叫心喪。喪服則由親疏論其差異,首先父母之喪著斬缞之服25月,謂之3年之喪,實際上是兩周年加上第三周年的頭一個月。斬缞裳是苴绖即粗麻編的帶子兩根,一根系在腰上,一根系在頭上以圍發束冠;杖則是后世稱的哭喪棒,只有孝子用杖;冠繩纓指以麻繩為纓的喪冠,冠身也用粗麻制成;營屨,是用營草編成的草鞋,粗陋而不作修飾。斬缞裳用最粗的生麻布制作,都不縫邊,用以表示哀痛之深。3年喪期中,飲食也有限制。據《禮記·間傳》記載,首先絕食3天,到既殯以后才喝一點粥。1年以后可以食菜果,2年以后可以用醬醋調味,喪期滿才能飲酒食肉。其次,祖父母、伯叔父母、昆弟之喪,著齊缞之服13月,謂之期喪。齊缞也是麻制喪服,較之斬缞所用麻布稍細,衣服的邊縫齊。第三是從父昆弟之喪,著大功之服9月。喪服為布制。第四是再從昆弟、外祖父母之喪著小功之服5月,喪服為白麻布。第五是三從昆弟之喪著緦麻之服3月。這是最輕的一種喪服,用最細的麻布制成。除父母之喪外,王崩,群臣諸侯皆居喪3年,嗣王不親政,謂之諒闇,百官皆聽于冢宰。諸侯死也如此。周代喪禮的差別是天子七日而殯,七月而葬;諸侯五日殯,五月葬;大夫三日殯,三月葬(圖416)。
兩漢時期,喪葬禮儀發生了一些變化。首先是服喪三年已經極其少見,不論是為父母還是為諸侯天子,人們都不再遵守三年服喪的舊制,漢代沒有明確制定服喪的規定,一切聽憑個人自己的安排,政府不提倡也不禁止。第二個特征是文化滲入到喪葬當中,禮儀的成份減弱。出現了挽歌、行狀、碑文、墓志銘。還出現了為墳葬相地吉兇的堪輿。隨著宗法制的實行,宗族祭祀的興盛,出現了墓上種柏與作祠堂。墦間之祭起于周人,而漢人尚墓祭。漢人以宗廟之禮,移于陵墓。大臣到陵墓告事于先王之靈,官吏到祠堂會宗族故人,有大官供奉帝王,又有帝王為臣子祭祀的。人情所趨,形成風氣。兩漢時期的喪葬氣氛是自由的,不像周代喪禮氣氛緊張,要求刻板。通過喪葬也可以體會到兩漢時期的開放精神。
魏晉南北朝時期,輕視禮法,喪期不廢樂,不禁酒肉,甚至可以國恤宴飲。這一時期出現了停喪不葬之俗和遷葬之俗。迷信也很盛行,認為活人有病是死人作祟,要開冢剖棺洗枯骨,名曰除祟。這一時期厚葬之俗最盛。相墓術很盛行,出現了相墓大師郭璞及其著作《葬經》。《晉書·郭璞傳》稱郭璞葬母于暨陽,離水有百步,其后果沙漲數十里。晉明帝曾微服觀看以郭璞《葬經》為宗旨修建的陵墓。《晉書·周本傳》載陶淵明聽老父之言,葬其父于牛眠之地,終于成為三公。《南史·齊劉后傳》、《南史·荀伯玉傳》等對孔恭、高靈文及富陽人唐寓之祖父之相墓,也都有記載。此時的相墓術引發出了種種迷信的說法,更被后世附會,以為窮達壽夭,都是卜葬的結果,于是為了趨吉避兇,有長久淹泡尸體不葬的,有葬后認為不利再卜葬遷墓的。
宋代喪禮盡廢。士大夫居喪,食肉飲酒與平日一樣,也沒有人見怪,甚至喪禮中必有一項是壽宴,服喪者以大吃大喝祭祀死者,有的以娛尸以樂,有的乘喪即嫁娶。當時信佛,凡有喪事無不供佛飯僧,說是為死者減罪資福,使升天堂,不這樣就會下地獄,受剉、燒、舂、磨之苦。喪事必請和尚設堂唱經,超度亡靈。宋代喪祭用紙錢。紙錢起源于漢代埋瘞錢,南齊東昏侯始實行之。唐玄宗時,王玙為祠祭使祈禱,或焚紙錢。五代以來,寒食節野外祭奠都用紙錢,到宋代,紙錢已盛行于民間。火葬之俗,宋代最盛。明代,火葬更加普及。
中國喪葬禮儀還包括埋葬制度。春秋時已出現了土丘墳。《禮記·檀弓上》記載了孔子曾見過四種形狀不同的土丘墳:有的墳頭呈四方形高高隆起;有的墳頭狹長,陡峭而上平;有的寬廣低矮,有的薄而長,孔子為其父母合葬修的墳頭有四尺高,孔子死后,葬地也起墳堆。土丘墳一經出現便流傳很快,并且人們還在墳頭上種樹,以作為標志,象征死者生命的再生。秦漢以后,則無墓不墳了。墳墓等級分明,官位越高,墓地越大,墳頭越高。帝王墳墓規模最大,稱為“陵”或“山陵”。最早稱陵的是戰國初期趙肅侯的壽陵,秦代從惠文王起,諸王葬地都取某陵。秦始皇陵在今陜西臨潼,原名酈山,前后修建40年,曾征發70多萬人從事這一浩大的工程。經過2 000多年的風雨滄桑,現在還有64.9米高。土丘墳的形狀從戰國時起以方形為貴。自秦始皇陵直至宋代的帝陵,多是在墓室上劃出一正方形或長方形的基址,然后層層夯筑黃土,下大上小,直到一定的高度,封土堆的頂部仍呈正或長方形的平面。整個墳丘像是一個被截去頂部的方錐體。明代開始,帝王墳丘改成圓頂。其上滿栽樹木,以求郁郁蔥蔥。
墓式的發展,如今漢族大都實行火葬,少數實行土葬。少數民族則因信仰不同,實行著各種不同形式的墓式。
中國的藏族實行天葬,又稱“鳥葬”。即將尸體支解、剁碎,拌以酥油、粑,撒喂飛禽,當骨肉食盡之時,就是死者的靈魂“升天”了。此俗沿續至今。土族、普米族、怒族、羌族、拉祜族、裕固族、畬族等也行此俗,只是具體葬法不同。
風葬流行于鄂倫春族與鄂溫克族。人死以棺木盛尸,或以柳條樹皮裹尸,擇樹為樁,架棺或尸于其上,任風雨侵蝕,使其速朽,認為這樣可以使死者化為天上的星辰,庇佑后人。此外,基諾族在處理正常死亡的人時,也用風葬。
拾骨葬是壯族的主要葬式。人死后入棺淺埋,三五年后開棺,去骨上腐肉,按坐姿置于陶甕中,以朱砂灑于骨上,甕蓋內書死者姓名,生卒年月,然后埋入家族墳地。拾骨時,以被單罩于棺槨之上,謂鬼畏光,恐其逃遁,由拾骨老人將骨殖入骨甏。
懸棺葬是云貴川的少數民族中普遍流行的葬式。人死入殮后,懸棺于巖壁之上或崖洞內,即在陡峭的山崖上鑿洞插樁,置棺其上,或尋找天然巖洞、崖縫,置棺其間,低則20余尺,高達100余尺。
屈肢蹲葬流行于永寧納西族、廣西瑤族、土家族的葬式。葬法是骨殖呈人蹲坐姿勢,頭略前傾,腰稍弓,兩臂垂交于胸前,呈抱膝狀,雙足彎曲呈蹲式。
以上所舉少數民族的葬式有一個共同特點,即他們都相信有鬼魂的存在。不同的葬式,基于他們對鬼魂的不同認識,采用不同的葬式處置鬼魂。漢族的火化表明,人們大都已不相信鬼魂的存在了。由此可見,在同一歷史時期,漢族和少數民族對葬式與喪俗觀念呈現出時間上的差別。即漢族已進化,而少數民族的觀念則仍停留在古代,如屈肢蹲葬是新石器時期就出現了的葬式。懸棺葬在三國時沈瑩的《臨海水土異物志》中即有記載:“仍懸著高山巖石之間,不埋土中作冢墩也。”據研究者認為,懸棺葬自春秋時已出現,有的少數民族延襲至今。這也是當今中國喪葬的主要特點。
喪葬是傳統禮儀中對后世影響最大的禮儀之一。自其誕生便與祖先崇拜結合在一起,“肩負”著禮教的重任,以葬式、喪禮、喪制替儒家宣揚孝道。喪葬又是鬼靈觀念的產物,對后世迷信的產生起了重要作用。
上一篇:傳統文化·詩歌詞曲·兩漢魏晉南北朝詩
下一篇:傳統文化·中華武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