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集。十卷。清魏源撰。魏源(1794—1857),字默深。湖南邵陽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進士。官至高郵知州。鴉片戰爭時,在兩江總督裕謙幕府,參與浙東抗英戰役。曾撰寫《圣武記》,探求富國強兵、抵御外侮之路。又將林則徐主持翻譯的《四洲志》編纂為《海國圖志》,系統介紹世界各國情況,提出了著名的“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方針。建議自設船廠,制造炮船,加強海防,抵抗外國侵略。曾協助江蘇布政使賀長齡編成《皇朝經世文編》。著有《古微堂集》、《元史新編》、《老子本義》、《詩古微》等。《古微堂集》分內、外兩集,內集為《默觚》三卷,外集錄有序、記、議論等文七卷。
魏源是我國近代史上地主階級改革派、資產階級啟蒙思想的先驅者、鴉片戰爭時期的先進人物之一。在學術思想上,他崇尚今文經學,提倡“通經致用”的學風,他以變革的思想從事各項弊政的改革。對待西方列強,既反對資本主義的侵略,又承認其先進性,學習其長處,他主張“因其所長而用之,即因其所長而制之,風氣日開,智慧日出,方見東海之民猶西海之民”(《海國圖志》卷二)。
魏源在文學上的主要成就是詩歌。他的詩歌深刻反映了嘉慶、道光年間的政治狀況和社會現實。所作古體詩《江南吟》十首,集中反映了東南地區各項弊政,涉及治江、治河、漕政、鹽政、催科、禁煙諸方面;《都中吟》十三首,集中揭露了中央朝政及京師政事的弊端,涉及取士制度、捐納制度、籌辦海防政策、京畿治水方略以及部吏操權、倉胥勒榨等方面;律詩《寰海》十一首、《寰海后》十首、《秋興后》十三首,表現了鴉片戰爭爆發后抗敵衛國的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他還寫了大量描寫祖國壯麗山河的山水詩,如《湘江舟行》、《天臺石梁雨后觀爆歌》、《三湘棹歌》等。魏源的散文,敘事說理,內容詳實,條理明晰,語意明白暢達,很有自己的特色。
有光緒四年(1878)淮南書局刻本。1909年黃象離增補重編,易名《魏默深文集》,由國學扶輪社刊行。另《古微堂詩集》十卷,有同治間刻本。1975年中華書局出版《魏源集》,分上下兩冊,系詩文選錄,后附《補錄》、《附錄》二項。
上一篇:定庵全集
下一篇:六朝文絜箋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