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集。十卷。南朝宋鮑照撰。鮑照(414?—466),字明遠。本籍東海(今山東郯城),一說上黨(今屬山西)。出身寒門,少有文學才情,因獻詩臨川王劉義慶,得到賞識,擢為國侍郎,以后作過中書舍人、秣陵令、永嘉令、臨海王子頊參軍等小官。世稱“鮑參軍”。后子頊因謀反賜死,他也死于亂軍之中。
鮑照在門閥制度下,一生受盡歧視和打擊,這種遭遇使他相當清醒地認識到當時社會的腐朽。他現存的二百多首詩中,充滿了懷才不遇的牢騷和憤懣不平的感情,揭露了種種黑暗現實。最著名的是七言樂府詩《擬行路難》十八首。其第六首“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以直抒胸臆的手法,傾泄出積聚在內心的憤懣和不平,表現了作者寧肯棄置罷官,也不愿受人壓抑的孤直耿介的性格。第四首以水瀉平地,縱橫流漫起興,喻人生窮達禍福命運各殊,抒發其懷才不遇的憤慨。此外,第十二首寫思婦想念游子,第十四首寫征人流離邊塞思鄉難歸的愁苦,都有一定社會意義。這組詩中也有少數篇章流露出聽天由命、及時行樂的消極思想,是詩人思想中軟弱性一面的反映。鮑照的五言樂府詩也立足于反映現實。《代出自薊北門行》著重寫北方邊塞將士們報國立功的雄心壯志,全詩以“投軀報明主,身死為國殤”作結,情調激昂,近于建安詩人“梗概多氣”的作品,極為可貴。《代東武吟》描寫出征軍人在戰爭中歷經艱辛,暮年卻過著悲慘生活,流露出對統治者刻薄寡恩的不滿。《代放歌行》對權貴的豪奢生活作有力的揭露,《代貧賤苦愁行》寫貧賤之上“黯顏就人借”的屈辱沉痛,《代白頭吟》寫“人情賤恩舊,世議逐衰興。毫發一為瑕,丘山不可勝”的世態炎涼。樂府詩以外的五言詩,以《擬古》、《詠史》等作品較為突出。如《擬古》第六首對統治者的橫征暴斂予以大膽暴露,這在六朝人作品中簡直是絕無僅有的。其他幾首,也都是托古諷今,吐露自己抱負和抒發心中不平之氣,體現了作者雄健的筆力。此外,鮑照的贈別詩、寫景詩都不乏佳作,前者如《贈故人馬子喬》、《贈傅都曹別》,后者如《登黃鶴磯》、《日落望江贈荀丞》等。
鮑照詩有豐富深刻的思想內容,感情奔放強烈,格調高昂,雖頗注意詞藻的華美,但筆力遒勁,有飛動之勢,無板滯之感,所以杜甫用“俊逸”來形容他的風格。他努力寫作雜有七言或五言四句的樂府歌辭,對詩體的開拓也有貢獻。唐代李白、高適、岑參、杜甫等詩人都受過他的影響。過去文學史上把他和謝靈運、顏延年并稱為元嘉三大家,實際上他遠勝謝顏,是南朝一位杰出的詩人。
鮑照的文學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辭賦以《蕪城賦》最為傳誦,歷來被視為六朝抒情小賦的代表作之一。作者描寫廣陵往昔的繁華和戰后的荒蕪,抒發世事滄桑的感慨,也揭示了統治者們富貴煊赫不能常保的規律,打破了他們“將萬祀而一君”的夢想。語言奇警有力,形象鮮明竦動。如寫廣陵殘破景象諸句,確有動人心魄的效果。鮑照的散文也不乏佳作,如《登大雷岸與妹書》是一篇寫景之作,極鋪張和夸張手法,而又把作者的感情熔鑄于寫景之中,顯得文氣跌宕,而辭藻絢麗,兼有駢散兩種文體的長處。
鮑照的著作當時已零落,南齊時虞炎始為編次成集。凡賦二卷,詩六卷,文二卷。今有影印明代毛扆校宋本,名《鮑氏集》。別有明薛應旂刻《鮑氏集》八卷本,汪士賢刻《鮑明遠集》十卷本,張溥刻《鮑參軍集》二卷本等。清同治間錢振倫撰《鮑參軍集注》四卷,近人黃節撰《鮑參軍詩注》四卷,均有排印本。今人錢仲聯作《鮑參軍集注》,附有《鮑照年表》及歷代名家對鮑氏的評語,有參考價值。
上一篇:謝康樂集
下一篇:謝宣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