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著名的隱逸詩人。或云名潛,字元亮,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淵明出身世家名門,他的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祖父陶茂官至太守,父親早死,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但陶淵明生性瀟灑,又深受道家人生觀的影響,以逍遙自在為樂。但因為親老家貧,二十九歲時不得不出仕,在家鄉當小官,但受不了衙門的約束,掛冠而歸。后來曾在鎮軍將軍劉裕(南朝宋開國皇帝)和建威將軍劉敬宣幕下當過參軍。他對朋友說:“聊欲弦歌,以為三徑之資可乎?”意思是本無大志,只求有款待朋友的錢就滿足了。執政者聽到此話,便讓他去當彭澤令(縣官)。他走馬上任,就要縣上的所有公田都種上秫谷,秫谷是釀酒的原料。他說:“只要讓我常常醉在酒鄉之中就心滿意足了。”他在彭澤令任上只干了八十多天,又掛冠而去。原來,郡上派督郵(地區督察官)來縣上巡視,按照官場規矩,縣令應該“束帶見之”,即穿上官服迎接。陶淵明說:“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于是作了著名的《歸去來兮辭》:“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從此告別官場,開始了他的田園生活。陶淵明早年曾撰《五柳先生傳》一文以自況:“先生不知何許人,不詳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貧不能恒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飲必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簟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但直到四十歲后,他才真正返歸自然,樂得其所。中國古人自來有隱居避世的傳統,這種傳統經過先秦哲人莊子的闡發,成為一種自覺的人生觀:人要活得自在、自由、自然。魏晉之間,嵇康和皇甫謐先后編過《高士傳》,而從《后漢書》開始,歷代正史大都立有《隱逸傳》,但陶淵明的隱居方式,卻是最令后代士大夫神往的。陶淵明歸隱后,有自己的田園,“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以詩酒自娛,而且不時有朋友相訪,“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其中不乏顏延之(與謝靈運齊名的貴族詩人)、檀道濟(名將)這樣的達官貴人。既不俗氣,也不孤獨,真是神仙般的福分。《晉書·隱逸傳》說陶淵明歸隱田園之后,“嘗言夏月虛閑,高臥北窗之下,清風颯至,自謂羲皇上人”。千年之下,還令人想見其當日風采。現代有讀者不解:既然是隱士,怎么能“著名”?原來,象陶淵明這樣的隱士,是逃避官場,而不是逃避人世和人生。有詩為證:“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陶淵明的可愛之處,在于天真,在于率性,在于他能時時從田園生活中感受到自然人生的樂趣,并將這些感受以樸素純真恬淡平和的語言表述出來。當然,陶淵明不是神仙,他也有不平之氣,這就是《讀山海經》、《詠荊軻》等詩中表現出來的“金剛怒目”式的情緒。清人龔自珍詩曰:“淵明酷似臥龍豪,萬古潯陽松菊高。莫信詩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騷。”又曰:“陶潛詩喜說荊柯,想見停云發浩歌。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俠骨恐無多。”今人多以此來證明陶淵明還沒有修煉到“渾身靜穆”的神仙境界,真是大可不必。須知這只是喜發“非常異義可怪之論”的龔自珍故作翻案語。
上一篇:《阮籍》文學成就介紹
下一篇:《庾信》文學成就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