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分上中下三卷,十七章,缺首章與第八章之前半部分。日本高山寺舊藏,歸三浦將軍所有,是巾箱本。另本藏德富蘇峰處,為大字本,較巾箱本所缺尤多。書末有“中瓦子張家印”字樣,此為臨安書肆,應為宋槧本。魯迅先生認為或系元刊,因為此書鋪至元代亦可能尚存在也。此說固可通,不論宋刊元刊,這個話本的時代應該是較早的,是宋人的話本。它的體制比較古:
1。分章(即分節)標題稱“行程遇猴行者處第二”、“入大梵天王宮第三”等等,是佛經體例。
2。文字簡潔,散文部分是略帶文言筆調的白話文。正如佛經體例,當時亦即為白話文,但非純粹口語,文言也是通俗文言。
3。稱為“詩話”,因為中間夾有詩句之故。全書只夾七言詩句,不夾入詞。甚至作為唐人俗講話本看,亦無不可。
此書性質介于說佛與小說之間。今宋人說佛門話本不傳于世,此本或即說佛門之話本,較小說家所說為長,是一中篇小說。
唐玄奘法師至印度求取佛經,回國后展開佛經翻譯事業,此為中國佛教史乃至文化史上一件大事。他親身經歷西域、印度許多國家,著有《大唐西域記》,為亞洲交通史、歷史地理研究者的重要史料之一。他的一生史實有慧立、彥琮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記敘甚詳。至于佛教徒所裝點附益的種種故事和民間傳說最早就見于這本取經詩話。以后更變化成為《西游記》雜劇和《西游記》小說。
此書所以重要,因為是小說《西游記》的濫觴。
此書敘玄奘去西天取經,遇猴行者,護送到西天。猴行者是花果山紫云洞八萬四千銅頭鐵額獼猴王,但是他打扮著做一個白衣秀才,見和尚施禮,對話,并以詩對答。他神通廣大,能作法術,抵敵妖法,如化新婦為青草之類,又能使老虎肚中生出獼猴。在《入王母池之處》(第十一)章內,說猴行者少年時曾在此作賊,偷吃蟠桃樹上蟠桃,吃一顆享年三千歲。此時為了唐僧,他又取蟠桃。蟠桃三顆落入池中,猴行者取金镮杖向盤石上敲三下,即在池中出來一個孩兒,三千歲,他不用。又敲五下,出來一個孩兒,面如滿月,五千歲。行者說,不用你。又敲幾下,一孩兒出來,問曰:“你年多少?”曰,“七千歲。”行者放下金镮杖,叫取孩兒入手中問:“和尚,你吃否?”和尚聞語心驚,便走。被行者手中旋數下,孩兒化成一枝乳棗,當時吞入口中。(未言是和尚吃,還是行者吃?)后歸東土唐朝,遂吐出于西川。至今此地中生人參是也。(此為《西游記》偷桃及吃人參果所本。)
書中并未大力宣傳佛經,只是寫取經路上冒險的奇異經歷。玄奘經過獅子林、大蛇嶺、九龍池、鬼子母國、女人國……歷盡魔難,取回佛經,富傳奇性。此書尚有深沙神,即沙和尚,但無豬八戒。書末最后一章述王長者故事,乃唐僧回國后的故事(此為《西游記》所無)。王長者后妻孟氏與其婢春柳,趁王長者出行,定計思殺其前妻之子癡郎(那)。先使其入鈷钅莽中,用火燒之,不死。其次又用鐵鉤鉤斷其舌根,此兒又無恙,會言語。又使其入庫中,閉門欲使其餓死,又不死。最后使其登樓推墮水中。王長者回,法師等七人赴長者齋,法師說今日不欲他食,思得大魚。長者遂為買魚,得大魚。法師自以刀剖開,長者之兒從魚中出。長者抱兒驚喜倍常。
此書故事性濃厚,實際上非宣揚佛教,而內容與佛經中故事頗為類似,實為中印文學結合的成果,可以定為說佛俗講之話本也。
上一篇:《雜劇作家的時代分期》
下一篇:“荊、劉、拜、殺”四大傳奇與其他南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