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出宋陳師道《后山詩話》:“子瞻以詩為詞,如教坊雷大使舞,雖極天下之工,要非本色。”南宋王灼《碧雞漫志》亦謂:“東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爾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筆者始知自振,今少年妄謂東坡移詩律作長短句。”從一貶一褒、一保守一發展兩種視角道出蘇軾作詞的特點。以詩為詞,反映了蘇軾“詩詞本一律”的新詞學觀,他將詞上接《詩經》和漢魏樂府,對詞的產生和創作賦予了合乎儒家詩教的理論肯定,對于開拓詞境,推尊詞體,改革詞風具有積極意義。在創作上,“以詩為詞”是指蘇軾打破花間詞以來形成的舊的抒情程式和創作心理定勢——即題材的取向總是以思婦佳人為表現對象,以普泛化的男歡女愛、相思艷情為主題——從而建立起一種新的體式,即把題材的取向從他人回歸自我,像寫詩那樣,從現實生活中擷取廣泛的主題,捕捉表現的對象,抒發自我情志,把代言體變為言志體,大大開拓了詞的題材和意境,使詞由為文造情應歌而作轉為感事而發,把詞的視野由單一的相思艷情轉向豐富復雜的心靈世界和廣闊的現實人生。在風格上使詞的審美理想由女性化的柔婉美,轉為與男性化的清剛峻朗美兼具的多樣化;在音樂上使詞從附屬于音樂轉向獨立于音樂。
上一篇:清雄詞風研究
下一篇:自然詞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