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詩派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影響很大的一個流派。
一九三七年十月十六日,胡風在漢口主編出版了《七月》半月刊,這是當年九月十一日在上海創刊的《七月》周刊的續辦(周刊于九月二十五日出到第三期就因為不能發行到外地,以及參加者大半轉移到武漢而宣告停刊)。半月刊為了擴大影響,轉載了周刊上的若干作品。到一九三八年七月十六日為止的九個月中,出了三集共十八期。當時因戰事變化而停刊一年,于一九三九年七月,又在重慶改為月刊繼續編發,那時因印刷條件很差而無法按期出版。到一九四一年九月,出至七集一、二期合刊(即總第三十一、二期合刊)后,由于皖南事變發生后的形勢日益險惡,而被迫終刊,前后歷時四年。漢口創刊時原定名為《戰火文藝》,后仍沿用《七月》刊名,是為了不忘“七·七事變”后國難當頭之意。當時有人提出“到這樣的緊急關頭,應該放下筆來。”《七月》上發刊的《愿和讀者一同成長——代致辭》卻說: “我們沒有。不但沒有,為了得到用筆的機會,還不得不設法越過了種種的困難條件。/中國的革命文學是和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斗爭(五四運動)一同產生,一同受難,一同成長。斗爭養育了文學,從這斗爭里面成長的文學又反轉來養育了這個斗爭。”這篇《代致辭》的最后還說: “工作在戰爭底怒火里面罷,文藝作家不但能夠從民眾里面找到真實的理解者,同時還能夠源源地發現從實際戰斗里長成的新的同道伙友。”
由于胡風大力提倡詩作,在《七月》的很多期的《編后》都有文字為提高新詩的地位而呼吁,為刊物給新詩空出大量版面而表態,為一些人對某些詩作的意見作解答,并大膽發表青年人的詩作,還常把詩作編在雜志前面的醒目位置。所以,《七月》既吸引了很多知名的詩人為之寫詩,誘導了很多新詩的“初來者”學會用詩戰斗。隨著《七月》在“實際戰斗里長成”,以《七月》為中心而聚集了一大批詩人,他們在這塊“實際戰斗”的陣地找到了自己的“同道伙友”,找到了對人生、對文藝的共同語言,而逐漸成了一個有著共同傾向的、相對穩定的作者隊伍和通過他們各自不同的個性而表現出來的彼此一致的文藝觀點和藝術風格相近的現實主義派別,即形成了“七月詩派”。
這一流派的文學活動從《七月》創刊開始到全國解放為止,前后長達十多年,經歷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兩個歷史階段。
七月詩派的主要刊物是《七月》和《希望》,分別代表了該派的前后兩個時期。
《七月》是個“半同人雜志”,“基本撰稿人在大體上傾向一致”。該刊上發表了為抗戰服務的各種形式的文藝作品,但最能體現“七月”派成就和風格的是詩歌,還有報告文學、短篇小說和雜文等。其中在刊物上出現得最早的、發表詩作最多的是艾青和田間,他們是“七月詩派”的重要開創者和奠基人。除了詩歌,其它體裁的主要撰稿人有胡風、阿垅(S。M)、丘東平、曹白,蕭軍、蕭紅、聶紺弩等等,他們都在創作的思想和藝術的傾向及風格上為七月流派的形成起了開創的作用。據統計,在《七月》上先后出現過四十位詩作者(包括胡風),其中的大多數是文壇新人,如魯藜、鄒獲帆、孫鈿、牛漢、綠原等。
《希望》雜志是在《七月》停刊后,于一九四五年一月繼之而起的,到一九四六年十月停刊為止,共出了二集(有八期),主編仍是胡風。《希望》代表了七月派后期的傾向,它與前期的《七月》相比,除了詩歌繼續保持著戰斗的生氣之外,報告文學被短篇小說和雜文所代替,這些作品的內容由歌頌和熱望而變為揭露與諷刺。
《希望》停刊后,七月派活動的新的陣地有北平的《泥土》、成都等地的《螞蟻小集》、《詩墾地》、《呼吸》和《荒雞小集》等雜志,這些刊物都承襲和顯露出了七月詩派的基本創作傾向。
此外,胡風還主編了《七月叢書》:包括《七月詩叢》、《七月新叢》、《七月文叢》。在《七月詩叢》這套大型的詩歌叢書中,第一輯有辛克、侯唯動、鹿地亙、雷蒙、綠川英子等十四人的選集《我是初來者》,胡風的《為祖國而歌》,艾青的《向太陽》、《北方》,田間的《給戰斗者》,魯藜的《醒來的時候》、天藍的《預言》,冀汸的《躍動的夜》,綠原的《童話》,鄒獲帆的《意志的賭徒》,亦門的《無弦琴》,杜谷的《泥土的夢》。第二輯中有牛漢的《彩色的生活》,綠原的《集合》,冀汸的《有翅膀的》和化鐵的《暴風雨岸然轟轟而至》,孫鈿的《望遠鏡》,賀敬之(艾漠)的《并沒有冬天》(一九五一年九月上海泥土社出版)。在《七月文叢》的詩集部分有:綠原的《又是一個起點》,田間的《她也要殺人》,魯藜的《鍛練》。上述這些作品,既展示了七月詩派的戰斗歷程,又展現出了他們多姿多彩的風貌。艾青和田間在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由于艾青在詩中詛咒黑暗、呼喚光明,故被胡風譽為“吹蘆笛的詩人”;田間則因走上街頭,以詩為鼓點,投入工農兵的戰斗行列,而被聞一多稱為抗戰“時代的鼓手”。
七月詩派是“五四運動”以后,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現實主義的文學流派。這一流派在文藝思想上是一致的,即他們有著共同的現實主義的文學主張,簡言之,便是在作家與生活的關系的問題上提倡“突進”和“結合”。所謂“突進”,就是要求作者投入現實斗爭中去,反對旁觀和純客觀的態度;所謂“結合”,則是要求作者在創作中應把表現自己的主觀思想感情或精神,與所描寫的客觀現實相結合,即要求作者的內心要與其創作融合和統一,反對二者相分裂,即反對兩重性。
泛覽七月詩派的作品,就不難發現,該派在創作上有以下一些共同之處:
一、他們的詩作始終與現實斗爭密切相關。抗戰一爆發,田間、魯藜、艾青等詩人,就象作家丘東平,阿垅、曹白一樣,很快投入到抗日救國的實際斗爭中去,在戰火中有了深刻體驗,便寫出了大量的戰斗詩篇,因而大都閃爍著時代的精神。
二、他們都不滿足于單純的為了寫作而深入生活,而希望用自己的精神去理解生活,具體反映在他們的創作上便表現為一種對生活的深刻思索,強調形式和內容的一致與結合。
三、盡管革命現實主義是該派的主流,其間也帶有浪漫主義和象征色彩。我國古典詩詞的現實主義傳統手法和“五四”以來的新詩的現實主義精神對他們的詩作都有一定的影響。
四、他們大都喜歡采用感情奔放的自由詩的形式,艾青是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們的詩都不大講究行數和格律,其中雖然常帶憂郁和傷感,卻總是以飽滿的激情和高昂的基調去叩人心弦。特別是他們的政治抒情詩,常常以詩的語言評論時事,反映抗日生活,充滿了戰斗激情,起到了增強人民的必勝信念和斗爭勇氣的作用。
五、他們的不少詩句精煉短促,音節鏗鏘急切,富有鼓動性,便于以傳單的形式散發和在街頭朗誦,其中以田間為代表。
總之,七月詩派的名稱可說是來自《七月》雜志。《七月》和《希望》雜志是抗戰時期國統區的重要文藝刊物,它們不僅為我國的新文學培養了一批有成就的詩人,為革命和戰爭獻出了大量優秀的詩篇,而且為自由體新詩的獨特風格的形成,作了很多成功的實踐。
上一篇:什么是批判現實主義文學
下一篇:齊梁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