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府是西漢武帝時(shí)設(shè)置的音樂機(jī)構(gòu),專門搜集民間詩歌以配樂吟唱。后稱其詩為“樂府歌辭”,簡稱“樂府”。入唐以后,“樂府歌辭”已無樂譜可唱,詩人雖然沿用樂府舊題,但皆不能歌,可說是一種樂府詩。唐人配合音樂而寫的歌詩是絕句和五七言詩,定為歌曲。元稹序《樂府古題》分詩與樂府作兩科,“固不知事始,又不知后世俗變”(王灼《碧雞漫志》卷一)。北宋詞人始以“樂府”定名詞集,如晏幾道詞集稱《樂府補(bǔ)亡》。這是繼“曲子詞”后最早使用的“樂府”名稱,恢復(fù)了配樂而可歌的“樂府”本義。故宋人胡寅《題酒邊詞序》云:“詞曲者,古樂府之末造也。”明俞彥《爰園詞話》云:“古人凡歌,必比之鐘鼓管弦,詩詞皆所以歌,故曰樂府。”宋人也稱詞為“近體樂府”,如歐陽修詞集又名《近體樂府》。加上“近體”二字,以與古樂府相區(qū)別。然其時(shí)詞的名稱尚未確立,僅作為當(dāng)時(shí)曲詞的通稱。南宋周必大詞集名《近體樂府》,此時(shí)“近體樂府”才成為專指詞的名稱。
上一篇:什么是詞題
下一篇:什么是曲子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