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典故·雁足傳書
典源出處 《漢書·蘇武傳》:“數年,匈奴與漢和親。漢求武等,匈奴詭言武死。后漢使復至匈奴,常惠請其守者與俱,得夜見漢使,具自陳道。教使者謂單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長安豪民郭行先,有女子紹蘭,適巨商任宗,為賈于湘中,數年不歸,復音信不達。紹蘭目睹堂中有雙燕戲于梁間,蘭長吁而語于燕曰:‘我聞燕子自海東來,往復必徑由于湘中。我婿離家不歸數歲,蔑有音耗,生死存亡,弗可知也,欲憑爾附書投于我婿。’言訖淚下。燕子飛鳴上下,似有所諾。蘭復問曰:‘爾若相允,當洎我懷中。’燕遂飛于膝上。蘭遂吟詩一首云:‘我婿去重湖,臨窗泣血書。殷勤憑燕翼,寄與薄情夫。’蘭遂小書其字系于足上,燕遂飛鳴而去。任宗時在荊州,忽見一燕飛鳴于頭上,宗訝視之,燕遂洎于肩上,見有一小封書系在足上,宗解而視之,乃妻所寄之詩。宗感而泣下,燕復飛鳴而去。宗次年歸,首出詩示蘭。”
釋義用法 漢蘇武 (字子卿) 出使匈奴,被困十余年,后漢使又出使匈奴,蘇武隨使常惠設法見到漢使,告知真情,漢使于是對單于說,漢天子在上林中射雁,雁足上有帛書,寫明蘇武在某地澤中。唐又有長安女子紹蘭托燕寄書事。后以此典指書信或信使,多用以抒發離愁別緒。
用典形式
【書鴻】 宋·賀鑄:“但頻占鏡鵲,悔分釵燕,長望書鴻。”
【傳帛】 清·秋瑾:“傳帛解憐蘇武節,揮弦應憶洞庭游。”
【傳雁】 清·吳兆騫:“客同屬國思傳雁,地是陰山學射雕。”
【帛書】 明·陳子龍:“帛書望斷黃榆塞,錦字空裁白玉堂。”
【信鴻】 宋·陳允平:“待月重樓誰共倚? 信鴻斷續兩三聲。”
【雁書】 南朝梁·劉孝威:“雁書猶未返,角馬無歸年。”唐·孟郊:“馬跡繞川水,雁書還閨闈。”宋· 張炎:“幾番問竹平安,雁書不盡相思字。”
【雁字】 清·吳偉業:“望斷龍堆無雁字,黑河秋雨弄琵琶。”
【雁足】 南朝梁·王僧孺:“尺素在魚腸,寸心憑雁足。”唐·李商隱:“幾時逢雁足,著處斷猿腸。”宋·史達祖:“應難禁,故人天際,望徹淮山,相思無雁足。”宋·舒雅:“君心似松柏,雁足寄珠璣。”
【雁使】 唐·喬知之:“宛轉結蠶書,寂寥無雁使。”
【雁帛】 清·丘逢甲:“故國音書遲雁帛,殘軍屯落滿蟲沙。”
【雁封】 南朝陳·王磋:“雁封歸飛斷,鯉素還流絕。”
【上林書】 南朝陳·后主:“上林書不歸,回文徒自織。”
【上林雁】 北魏·祖叔辨:“無因上林雁,但見邊城蕪。”北周·王褒:“試為來看上林雁,必有遙寄隴頭書。”
【歸鴻書】 宋·張楫:“聽盡歸鴻書怎托?相思天一角。”
【傳書雁】 唐·李商隱:“傳書兩行雁,取酒一封駝。”宋·劉騭:“緘情謾托傳書雁,換笑空余取酒金。”
【傳雁足】 唐·王維:“不見鄉書傳雁足,惟看新月吐蛾眉。”
【系邊書】 唐·李益:“中州有遼雁,好為系邊書。”
【系雁書】 明·鄭真:“系雁書成霜滿地,飯牛歌罷月臨關。”
【空中書】 唐·杜甫:“罷琴惆悵月照席,幾歲寄我空中書。”
【信憑鴻】 唐·杜牧:“信已憑鴻去,歸唯與燕期。”
【送書雁】 唐·杜甫:“一聲何處送書雁,百丈誰家上瀨船。”
【借片鴻】 清·盧綋:“欲借片鴻聊問訊,家園杞菊近如何。”
【望飛燕】 唐·劉禹錫:“殷勤望飛燕,新自塞垣來。”
【斷鴻書】 宋·汪元量:“人在塞邊頭,斷鴻書寄不? 記當年一片閑愁。”
【鴻雁書】 明·李攀龍:“春來鴻雁書千里,夜色樓臺雪萬家。”
【寄錦書】 宋·李清照:“云中誰寄錦書來?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雁傳書】 宋·秦觀:“衡陽猶有雁傳書,郴陽和雁無。”
【上苑傳書】 唐·盧照鄰:“先過上苑傳書信,暫下中洲戲稻梁。”
【上林過雁】 元·薩都拉:“海北牧羊無夢到,上林過雁有書傳。”
【上林消息】 宋·張元干:“上林消息好,鴻雁已歸來。”
【上林鴻雁】 宋·蘇軾:“春草池塘惠連夢,上林鴻雁子卿歸。”明·何景明:“上林鴻雁書中恨,北地關山笛里悲。”
【飛燕歸信】 宋·趙令畤:“飛燕又將歸信誤,小屏風上西江路。”
【子卿歸信】 宋·陸游:“越石壯心雞喔喔,子卿歸信雁悠悠。”
【鄉書雁少】 明·區大相:“鄉書同雁少,官舍共猿吟。”
【天涯芳信】 宋·史達祖:“應自棲香正穩,便忘了天涯芳信。”
【書無去鴻】 宋·陳與義:“禪師瓶貯幾多空,欲問以書無去鴻。”
【書無過雁】 唐·杜甫:“書成無過雁,衣故有懸鶉。”宋·辛棄疾:“只道書來無過雁,不道柔腸,近日無腸斷。”
【書托過鴻】 宋·楊億:“怨淚連疏竹,私書托過鴻。”
【書憑燕翼】 宋·呂渭老:“向寶帕裁書憑燕翼,望翠閣煙林似織。”
【北海雁書】 唐·王勃:“不惜南津交佩解,還羞北海雁書遲。”
【北雁連書】 宋·葉夢得:“北雁連書斷,新霜點鬢斑。”
【歸鴻無信】宋·晏幾道:“飛云過盡,歸鴻無信,何處寄書得?”
【歸鴻誰寄】 宋·柳永:“縱寫得離愁萬種,奈歸鴻誰寄!”
【過鴻來燕】 宋·趙長卿:“過盡征鴻來盡燕,故園消息茫然。”
【赤書憑雁】 唐·劉滄:“對酒不能傷此別,赤書憑雁往來通。”
【蘇武逢雁】 宋·陳與義:“蘇武初逢雁,王喬欲借鳧。”
【空回春雁】 宋·吳文英:“寄新吟,莫空回五湖春雁。”
【詩憑燕翼】 唐·元淳:“題詩憑燕翼,望月想蛾眉。”
【秋鴻春燕】 宋·黃機:“秋鴻春燕往還時,莫忘了錦箋分付。”
【獨雁征書】 唐·薛仙姬:“孤燈客夢驚空館,獨雁征書寄遠鄉。”
【朔燕傳書】 唐·李商隱:“朔燕傳書絕,湘篁染淚多。”
【難覓征鴻】 宋·吳儆:“欲寫相思寄與,云天闊難覓征鴻。”
【斷鴻難倩】 宋·李玉:“遍天涯尋消問息,斷鴻難倩。”
【鴻羽芳信】 宋·盧祖皋:“鴻羽難憑芳信短,長安猶近歸期遠。”
【鴻來雁度】 唐·駱賓王:“鶯囀蟬吟有悲望,鴻來雁度無音息。”
【寄雙飛燕】 南朝梁·江淹:“袖中有短書,愿寄雙飛燕。”
【寄書鴻雁】 金·吳激:“聽出塞琵琶,風沙淅瀝; 寄書鴻雁,煙月微茫。”
【寄書雁翼】 宋·曾揆:“明日到家應記得,寄書回雁翼。”
【寄南飛鴻】 唐·駱賓王:“惟余北叟意,欲寄南飛鴻。”
【寄南飛翼】 清·黃景仁:“相憶,倘有句裁成,寄南飛翼。”
【寄情無雁】 宋·毛滂:“西風吹面立蒼茫,欲寄此情無雁去。”
【雁來音信】 五代·李煜:“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
【雁足傳書】 明·于謙:“馬蹄就道歸鄉國,雁足傳書到上林。”
【雁鴻附書】 明·黃褧:“雁鴻附書遠莫致,烏鵲繞樹還驚飛。”
【塞雁音書】 宋·王觀:“關山魂夢長,塞雁音書少。”
【漫寫羊裙】 宋·姜夔:“漫寫羊裙,等新雁來時系著。”
【燕去鴻歸】 宋·朱敦儒:“燕去鴻歸音信絕,問黃花又共誰折?”
【燕翎寄箋】 宋·王沂孫:“朝朝準擬清明近,料燕翎須寄銀箋。”
【云間一紙書】 唐·包融:“情知海上三年別,不寄云間一紙書。”
【見雁思鄉信】 唐·岑參:“見雁思鄉信,聞猿積淚痕。”
【書因北雁稀】 唐·崔湜:“路向南庭遠,書因北雁稀。”
【書到雁應還】 唐·呂溫:“鶴兮琴久罷,書到雁應還。”
【白羽賺蘇卿】 清·王夫之:“自學春鶯穿柳絮,不知白羽賺蘇卿。”
【南雁傳尺素】 宋·黃庭堅:“南雁傳尺素,飛來臥龍城。”
【南雁惠佳音】 宋·蘇轍:“草圣詩豪并神速,數因南雁惠佳音。”
【音書憑過雁】 宋·李清照:“好把音書憑過雁,東萊不似蓬萊遠。”
【音信絕南鴻】 唐·李如璧:“胡人琵琶彈北風,漢家音信絕南鴻。”
【銜來相思字】 宋·湯恢:“燕子銜來相思字,道玉瘦不禁春病。”
【寄書雁來時】 宋·劉過:“寄書除是雁來時,又只恐書成雁去。”
【裂帛附雙燕】 唐·徐彥伯:“裂帛附雙燕,為余向遼東。”
【裂帛待燕鴻】 唐·李商隱:“營巢憐越燕,裂帛待燕鴻。”
【錦書寄飛翼】 宋·秦觀:“錦書難寄西飛翼,無言只是空相憶。”
【愁懷逐歸鴻】 宋·陳師道:“春興多多高紙價,愁懷一一逐歸鴻。”
【微辭寄歸雁】 宋·劉筠:“欲寫微辭寄歸雁,風高嶺闊又經年。”
【題詩倩歸鴻】 宋·謝逸:“故人零落西東,題詩待倩歸鴻。”
上一篇:詩詞典故《雁謀稻梁》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詩詞典故《雁默先烹》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