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典故·三顧茅廬
典源出處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時先主 (劉備) 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愿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諸葛亮 《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釋義用法 漢末劉備兵屯于新野,三次前往南陽隆中,拜訪諸葛亮,禮聘其出山。后用來表示誠意聘請賢能之士。
用典形式
【三顧】 唐·李商隱:“得主勞三顧,驚人肯再鳴。”唐 ·杜甫:“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明 ·高啟:“向非昭烈賢,三顧猶未許。”
【三接恩】 唐·劉禹錫:“早入八元數,嘗承三接恩。”
【答三顧】 宋·黃庭堅:“諸葛見益州,釋來答三顧。”
【三顧隆中】 宋·張孝祥:“已授一編圯下,卻須三顧隆中。”
【草廬三顧】 宋·無名氏:“萬里奔騰,兩宮幽陷,此恨如何雪? 草廬三顧,豈無高臥英杰?”
【蜀主三顧】 元·薩都拉:“若非蜀主三顧賢,終只如龍臥南畝。”
上一篇:詩詞典故《三箭定天山》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詩詞典故《三黜柳士師》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