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典故·三箭定天山
典源出處 《舊唐書 ·薛仁貴傳》:“尋又領(lǐng)兵擊九姓突厥于天山……時(shí)九姓有眾十余萬,令驍健數(shù)十人逆來挑戰(zhàn),仁貴發(fā)三矢,射殺三人,自余一時(shí)下馬請降。仁貴恐為后患,并坑殺之。更就磧 (qi) 北安撫余眾,擒其偽葉護(hù)兄弟三人而還。軍中歌曰:‘將軍三箭定天山,戰(zhàn)士長歌入漢關(guān)?!判兆源怂ト酰粡?fù)更為邊患?!薄缎绿茣ぱθ寿F傳》亦載,“戰(zhàn)士”作“壯士”。
釋義用法 唐薛仁貴領(lǐng)兵攻打天山一帶的九姓突厥,戰(zhàn)斗中連發(fā)三箭,射死三人,其余破膽投降,又安撫余眾,天山遂定。軍中作歌,稱頌他的功績。后以此典贊譽(yù)武將功勛; 也指平虜定邊的雄心壯志。
用典形式
【三羽箭】 宋·辛棄疾:“卻笑將軍三羽箭,何日去,定天山?”
【三箭歌】 元·耶律楚材:“服心不用七擒策,御侮何勞三箭歌?!?/p>
【天山矢】 清 ·張尚瑗:“雄非天山矢,險(xiǎn)異蜀門劍?!?/p>
【天山箭】 宋·范成大:“君看天山箭,狐兔何足了!”金·元好問:“問元戎早晚,鳴鞭徑去,解天山箭?!?/p>
【歌三箭】 宋·張?jiān)桑骸皩④娢磮?bào)歌三箭,樂府徒傳舞兩蛙?!?/p>
【三矢平虜】 唐·白居易:“不然學(xué)仁貴,三矢平虜庭?!?/p>
【三發(fā)定邊】 明 ·高啟:“三發(fā)定邊歸,菔中休滿插?!?/p>
【弓掛天山】 宋 ·楊萬里:“手持漢節(jié)娖秋月,弓掛天山鳴積雪。”
【天山三箭】 宋·蘇軾:“天山直欲三箭取,白衣將軍何人哉?!鼻?·丘逢甲:“未許天山三箭定,空聞函谷一丸封?!?/p>
【天山掛弓】 元 ·薩都拉:“掉頭青海無傳箭,天山掛卻烏角弓?!?/p>
【白衣三矢】 宋·蘇軾:“白衣挾三矢,趁此征遼年。”
【壯夫三箭】 宋·陳與義:“壯夫三箭功名手,儒士百篇藜莧腸?!?/p>
【一射天山空】 明 ·陳子龍:“何不拂君大羽箭,仰天一射天山空?!?/p>
【一箭定天山】 唐·李益:“莫遣只輪歸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三箭定天山】 宋·樂雷發(fā):“何人丸泥封函關(guān)? 何人三箭定天山?”宋·陸游:“已聞三箭定天山,何啻積甲齊熊耳?!痹ひ沙模骸拔吹靡谎园埠?nèi),已輸三箭定天山。”
【壯士入關(guān)歌】 宋·陸游:“未試神仙餐玉泫,且賡壯士入關(guān)歌?!?/p>
【神箭定天山】 唐·胡曾:“漢家神箭定天山,煙火相望萬里間?!?
上一篇:詩詞典故《三戶亡秦》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詩詞典故《三顧茅廬》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