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典故·魯連蹈海
典源出處 《戰國策·趙策三》:“秦圍趙之邯鄲。魏安厘王使將軍晉鄙救趙。畏秦,止于蕩陰,不進。魏王使客將軍辛垣衍間入邯鄲,因平原君謂趙王曰:‘秦所以急圍趙者,前與齊湣王爭強為帝,已而復歸帝,以齊故。今齊湣王已益弱。方今唯秦雄天下,此非必貪邯鄲,其意欲求為帝。趙誠發使尊秦昭王為帝,秦必喜,罷兵去,平原君猶豫未有所決。此時魯仲連適游趙,會秦圍趙。聞魏將欲令趙尊秦為帝,乃見平原君曰:‘事將奈何矣?’平原君曰:‘勝也何敢言事? 百萬之眾折于外,今又內圍邯鄲而不能去。魏王使將軍辛垣衍令趙帝秦。今其人在是,勝也何敢言事?’魯連曰:‘……梁客辛垣衍安在? 吾請為君責而歸之。’……魯連見辛垣衍而無言。辛垣衍曰:‘吾視居北 (此) 圍城之中者,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今吾視先生之玉貌,非有求于平原君者,曷為久居此圍城之中而不去也?’魯連曰:‘世以鮑焦無從容而死者,皆非也。今眾人不知,則為一身。彼秦者,棄禮義而上首功之國也。權使其士,虜使其民。彼則肆然而為帝,過而遂正于天下,則連有赴東海而死矣。吾不忍為之民也!’”《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亦載,后作“彼即肆然而為帝,過而為政于天下,則連有蹈東海而死耳,吾不忍為之民也。”
釋義用法 魯仲連是戰國時齊國的高士,在秦發兵圍趙國都城邯鄲時,他正巧也在城中。這時魏王派將軍辛垣衍去游說趙王,勸趙尊秦為帝,可解圍。魯仲連聽說就去見辛垣衍,責以大義,表示寧蹈海而死,義不帝秦的決心,然后又陳述利害關系,使辛垣衍心悅誠服。秦軍解圍而去后,平原君要封賞魯仲連,魯仲連再三辭讓,終不肯受。后用此典稱頌大義凜然,不為強暴所屈,功成不受封賞的高風亮節。
用典形式
【卻秦】 唐·李白:“卻秦不受賞,救趙寧為功。”
【卻賞】 明·陳子龍:“卻賞貴仲連,辟谷懷子房。”
【揮金】 明 ·周在:“握璽慚周勃,揮金緬魯連。”
【蹈海】 唐·李白:“蹈海寧受賞,還山非問津。”清·王士禛:“蹈海既高義,肆志寧辱身。”清·張遠:“乘桴昔日傷尼父,蹈海今誰是魯連。”
【恥帝秦】 清·黃遵憲:“烏呼碑下吊忠臣,蹈海人人恥帝秦。”清·王士禛:“志士恥帝秦,祭器猶存魯。”
【魯連子】 宋·蘇軾:“何如魯連子,談笑卻秦師。”宋·蘇轍:“詞鋒俊發魯連子,慚愧田巴稱老蒼。”
【魯連歸】 唐·許渾:“漢業未興王霸在,秦軍才散魯連歸。”
【跳東海】 宋·文天祥:“悔不當年跳東海,空有魯連心獨在。”
【蹈東海】 宋·王安石:“應須蹈東海,不但涕沾衣。”宋·陸游:“書生正可蹈東海,世事漫思移太行。”宋·黃庭堅:“無為蹈東海,留作濟川桴。”
【蹈滄州】 唐·王維:“魯連功未報,且莫蹈滄州。”
【蹈滄海】 唐·李頎:“魯連所以蹈滄海,古往今來稱達人。”
【滄海難追】 元·仇遠:“江東曾識桓司馬,滄海難追魯仲連。”
【魯連遺風】 清·丁澎:“功成不賞蹈滄海,魯連遺風至今在。”
【魯連解圍】 明·陳子龍:“弦高卻敵未足奇,魯連解圍真可羨。”
【魯連蹈海】 金·元好問:“魯連蹈東海,夷叔采薇蕨。”清·吳偉業:“魯連蹈海非求名,鴟夷一舸寧逃生。”
【一笑無秦帝】 清·屈大均:“一笑無秦帝,飄然向海東。”
【仲連逃海上】 唐·劉長卿:“莫學仲連逃海上,田單空愧取聊城。”
【終撓趙帝秦】 清·丘逢甲:“渡江早慮胡分晉,蹈海終撓趙帝秦。”
【海見魯連心】 明·杜浚“江分神禹跡,海見魯連心。”
【談笑卻秦軍】 晉·左思:“吾慕魯仲連,談笑卻秦軍。”
【魯連歸海上】 唐·楊巨源:“知愛魯連歸海上,肯令王翦在頻陽。”
上一篇:詩詞典故《魯連射書》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詩詞典故《魯酒薄邯鄲圍》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