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典故·掛瓢洗耳
典源出處 《莊子·逍遙游》:“堯讓天下于許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難乎! 時雨降矣而猶浸灌,其于澤也,不亦勞乎! 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猶尸之,吾自視缺然。請致天下。’許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猶代子,吾將為名乎?名者,實之賓也。吾將為賓乎?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 偃鼠飲河,不過滿腹。歸休乎君,予無所用天下為! 皰人雖不治皰,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漢·蔡邕 《琴操·箕山操》:“許由者,古之貞固之士也。堯時為布衣,夏則巢居,冬則穴處,饑則仍山而食,渴則仍河而飲,無杯器,常以手捧水飲之。人見其無器,以一瓢遺(wei) 之,由操飲畢,以瓢掛樹,風吹樹動,歷歷有聲,由以為煩擾,遂取損之。以清節聞于堯。堯大其志,乃遣使以符璽,禪為天子。于是許由喟然嘆曰:‘匹夫結志,固如盤石,采山飲河,所以養性,非以求祿位也;放發優游,所以安己不懼,非以貪天下也。’使者還,以狀報堯,堯知由不可動,亦已矣。于是許由以使者言為不善,乃臨河洗耳。樊堅見由方洗耳,問之:“耳有何垢乎’由曰:‘無垢,聞惡語耳。’堅曰:‘何語者?’由曰:‘堯聘吾為天子。’堅曰:‘尊位,何為惡之?’由曰:‘吾志在青云,何乃劣劣為九州伍長乎?’‘于是樊堅方且飲牛,聞其言而去,恥飲于下流。于是許由名布四海。……后許由死,遂葬于箕山。”嵇康 《高士傳》亦載,后作“乃臨池水而洗其耳,池主怒曰:‘何以污我水?’由乃退而遁耕于中岳,潁水之陽,箕山之下。”皇甫謐 《高士傳》亦載,其中“巢父”條作“堯之讓許由也,由以告巢父,巢父曰:‘汝何不隱汝形,藏汝光,若非吾友也。’擊其膺而下之。由悵然不自得,乃過清泠水洗其耳,拭其目曰:‘向聞貪言,負吾之友矣。遂去,終身不相見。”“許由”條作“堯又召為九州長,由不欲聞之,洗耳于潁水濱。時其友巢父牽犢欲飲之,見由洗耳問其故。對曰:‘堯欲召我為九州長,惡聞其聲,是故洗耳。’巢父曰:‘子若處高岸深谷,人道不通,誰能見子? 子故浮游,欲聞求其名譽,污吾犢口!’牽犢上流飲之。許由沒,葬箕山之巔,亦名許由山。”《史記·伯夷列傳》亦稱引其人。
釋義用法 許由 (字武仲) 是唐堯時的高士,隱居山林之中,以手捧水而飲,人贈其瓢,許由飲畢掛樹,嫌其有聲而棄之。堯想把天下讓給他,許由不就,以為聞惡聲,而臨河洗耳,終身隱居于潁水之南,箕山之下。后以此典表現隱士志行高潔,不羨榮祿,以仕為恥,隱居山林。
用典形式
【一瓢】 唐·駱賓王:“一瓢欣狎道,三月聊棲拙。”
【風瓢】 唐·羅隱:“高掛風瓢濯漢濱,土階三尺愧清塵。”
【堯禪】 明 ·高啟:“周興有恥食,堯禪或羞污。”
【棄瓢】 明 ·劉訓:“棄瓢林下風生樹,洗耳溪邊水漾灣。”
【掛瓢】 唐 ·駱賓王:“掛瓢余隱舜,負鼎爾干湯。”宋 ·辛棄疾:“笑掛瓢風樹,一鳴渠碎,問何如啞。”
【洗耳】 唐 ·李華:“九州尚洗耳,一命安能親。”唐 ·皮日休:“天下皆樂聞,征君獨洗耳。”宋·蘇軾:“方將華省起彈冠,忽憶釣臺歸洗耳。”清·吳廷楨:“會當洗耳萬山頂,高揖五老看爐峰。”
【懸瓢】 唐·劉庭芝:“懸瓢木葉上,風吹何歷歷。”清·丘逢甲:“滿目鴻流方澒洞,童山無樹與懸瓢。”
【箕潁】 唐 ·白居易:“箕潁千年后,唯君得古風。”唐 ·杜甫:“數奇謫關塞,道廣存箕潁。”宋 ·胡仔:“問此時懷抱向誰論?惟箕潁!”清·趙執信:“借問同心人,何方邇箕潁?”
【瓢飲】 唐 ·杜甫:“瓢飲惟三徑,巖棲在百層。”
【一瓢喧】 金·元好問:“尚厭一瓢喧,重負寧所屑。”
【許由耳】 宋·蘇軾:“漁父足豈潔,許由耳何淄?”
【掛瓢人】 清·王士禛:“不逢掛瓢人,北指軒轅丘。”
【思洗耳】 晉·郭璞:“翹跡企潁陽,臨河思洗耳。”
【洗耳翁】 唐·李白:“世無洗耳翁,誰知堯與跖!”
【箕山客】 唐·李商隱:“回頭一吊箕山客,始信逃堯不為名。”
【箕潁客】 唐·杜甫:“足明箕潁客,榮貴如糞土。”
【瓢掛樹】 清·王吉武:“瓢掛樹,一葉輕。風吹濩落夜有聲,不若棄之夢亦清。”
【一瓢不掛】 明·徐渭:“一瓢棄不掛,此身猶覺多。”
【一瓢閑掛】 宋·張炎:“山能招隱,一瓢閑掛煙樹。”
【風作瓢聲】 宋·陸游:“塵留鼠跡猶嗔拂,風作瓢聲固不除。”
【耳本不聞】 宋·陸游:“紛紛聲利滿人間,耳本不聞安用洗。”
【有耳莫洗】 唐·李白:“有耳莫洗潁川水,有口莫食首陽蕨。”
【厭喧解瓢】 元·周權:“未能學許由,厭喧解風瓢。”
【飲水箕山】 唐·李白:“飲水箕山上,食雪首陽巔。”
【枝上瓢空】 宋·張炎:“枝上瓢空,鷗前沙凈,欲洗幽人耳。”
【枯瓢閑寄】 宋·張炎:“暗葉禽幽,虛闌荷近,暑簿遲花氣。行行且止,枯瓢枝上閑寄。”
【南入箕潁】 唐·韓愈:“便當提攜妻與子,南入箕潁無還時。”
【掛樹瓢空】 宋·張炎:“休問掛樹瓢空,窗前清意,贏得不除草。”
【洗耳高人】 宋·陸游:“洗耳高人恥見堯,看渠應不受弓招。”
【巢由洗耳】 唐·李白:“巢由洗耳有何益,夷齊餓死終無成。”清·王鴻緒:“高山更入朱弦調,可許巢由洗耳聽。”
【箕山高節】 唐·陳子昂:“箕山有高節,湘水有清源。”
【武仲天下讓】 明 ·陳子龍:“武仲天下讓,名與箕山綴。”
【潁水涴清流】 清 · 呂履恒:“偶使人間知姓字,遂教潁水涴清流。”
上一篇:詩詞典故《掛冠辭朝》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詩詞典故《故宮離黍》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