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切題《前后互映》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作詩須一意渾融,前后互映。如李頎《送王昌齡》詩云;“漕水東去遠,送君多暮情。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前望數十里,中無蒲稗生。夕陽滿舟楫,但愛微波清。舉酒林月上,解衣沙鳥鳴。夜來蓮花界,夢里金陵城。嘆息此離別,悠悠江海行!”因第二句有“暮情”二字,自此后,不獨夕陽微波,月上鳥鳴,夜來花界,夢里金陵,種種暮景,而滿篇幽淡悲涼,字字皆“暮情”也。暮景易寫,暮情難描,此為獨絕。(賀貽孫《詩筏》)
【詩例】
送王昌齡
李頎
漕水東去遠,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數千里,中無蒲稗生。
夕陽滿舟楫,但愛微波清。
舉酒林月上,解衣沙鳥鳴。
夜來蓮花界,夢里金陵城。
嘆息此離別,悠悠江海行!
【解析】
一首詩往往有敘事、寫景、抒情,用筆也有虛有實,但全篇總要渾融整一。渾融整一是一種藝術效果,而達到這種境界的藝術手段則有多種,“前后互映”當是其中之一。常見的形式有兩種:一種是前面將題旨輕筆點出,似微露端倪,實則安下題眼,稍作蓄勢,后面便由此生發,層層鋪展,前后相互映襯烘染,使詩意渾融,題旨鮮明;另一種是前文層層鋪寫墊襯,于結末一收一宕,以收筆點出題旨,以開筆生發余意,使全篇前后互映,首尾融貫,詩意渾厚。
送別是傳統題材,內容相似,而在表現手法方面,每個詩人都力求別具特色。李頎《送王昌齡》一詩,對離情的描寫就非常獨到、別致。離情是抽象的,詩人以暮情來表現它,而暮情也偏于抽象,詩人又以暮景來烘染它。這樣寫來,離情便觸目皆是,形象可感。為了把這暮情、離情寫得更充盈,詩人又運用了前后映帶的手法。開篇先點暮情,接著鋪染暮景,這樣以情攝景,以景襯情,使情景映帶,于是詩意更加渾融、飽滿,抒情更加充分、感人。
詩的開篇便點明送別,以“送君多暮情”開啟詩意,著“暮情”一詞從敘事角度說,寫明送別的時間背景;從抒情角度說,已開始著色,一種感傷落寞的情味已微微露出,讀者已在不知不覺中受到這種情緒的感染。但這感覺還是初起,有待于深化。這時作者便連用十句詩來層層鋪寫暮景:走出荒涼清寂的山林野寺,回頭望去,一座孤山,在殘陽的余暉中顯出一點亮色。轉身前望,夕陽下,漕水清波悠悠,水上漂著即將遠行的舟船。這暮色蒼涼暗淡,又處處牽連著離情,使人心中充滿了陰暗和凄涼。這時,兩人默默地飲起了餞別酒,可酒未沾唇,又見山林蒼茫,月掛梢頭,又聞沙鳥聲聲,幽鳴在耳,讓人只覺人間的一切光明和生意都隱沒了,好像進入夜來花界,夢里金陵,幽幽眇眇,不禁悵然若失。暮景由遠而近,讓人由目見耳聞,到心靈體驗,漸染漸濃,直至彌漫了整個空間,浸染到離人的內心,使他們掙不脫,逃不出,只能無奈地承受,并且不能不咀嚼、玩味。于是,一切暮景都映帶了暮情,渲染了離情。日暮送別的凄楚落寞被表現得深沉、渾厚、饒有余味。
古代文論中有情景相生,“互藏其宅”的說法,前后互映與此有相同之處。情景互藏,是說情中有景,景中含情,情景相生相映。前后互映,一般是用點染結合的手法,先點后染,或者先染后點,使情與景、本體與興體、正面意與陪襯意,前后映帶,互相渲染、生發,使詩意融貫、深渾,突出詩篇的主題意蘊,使讀者的審美體驗得到加深和強化。
前后互映的手法在抒情詩中運用較多,只是具體情形各有不同,在此我們姑舉兩例。
杜甫的五律《遣懷》,開篇下“愁眼”一詞,下文霜秋日暮的種種景物便皆著愁色:寂寞無主的霜菊,隨風飄轉的斷柳,浪跡天涯的倦客,靜寂的寒水樓陰,昏暗的晚山落日,晚歸驚棲的暮鴉,無一不出自愁眼,又無一不融入愁懷。情景相生相映,無限的愁意彌漫全詩。
李商隱的《淚》,也是前后互映,但又是另一種形式。詩的前六句描寫了六種淚:長年幽閉深宮永巷的怨女之淚,傷別念遠懷思離人的思婦之淚,娥皇女英傷悼故君的斑竹之淚,追悼賢良碑前拋灑的懷思之淚,去國辭親獨往異域的孤凄之淚,四面楚歌日暮途窮的英雄之淚。詩人用賦法,鋪陳盡致,極寫人間傷懷灑淚的種種情狀,在讀者層層加深地感受到人生的種種悲戚,仿佛看到串串淚珠拋灑迸落而深深為之動情時,尾聯又翻出一層,說以上種種灑淚之悲,固然慘戚,可是,這些又哪里比得了灞水橋邊,青袍寒士送玉珂貴人之時,哽咽吞噎屈辱苦澀之淚時的傷痛呢?讀完尾聯,我們頓覺境界大開。前六句皆是“陪意”,是襯墊之筆,末二句是“正意”,是本旨所在。此詩是賦兼比興,作為比興的意象同表現本旨的意象前后互映。前面層層蓄勢,后面一宕一結。全詩渾融整一,詩意渾厚,余韻深長。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立意切題《前后遙對》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立意切題《以意運法》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