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gòu)象煉境《氣象崢嶸》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jù)】
同時諸公登塔,各有題詠。薛據(jù)詩已失傳;岑、儲兩作,風(fēng)秀熨貼,不愧名家;高達(dá)夫出之簡凈,品格亦自清堅。少陵則格法嚴(yán)整,氣象崢嶸,音節(jié)悲壯,而俯仰高深之景,盱衡今古之識,感慨身世之懷,莫不曲盡篇中,真足壓倒群賢,雄視千古矣。(仇兆鰲《杜詩詳注》卷二)
【詩例】
同諸公登慈恩寺塔
高標(biāo)跨蒼穹,烈風(fēng)無時休。
自非曠士懷,登茲翻百憂。
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
仰穿龍蛇窟,始出枝撐幽。
七星在北戶,河漢聲西流。
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
秦山忽破碎,涇渭不可求。
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
回首叫虞舜,蒼梧云正愁。
惜哉瑤池飲,日晏昆侖丘。
黃鵠去不息,哀鳴何所投?
君看隨陽雁,各有稻粱謀。
【解析】
此詩作于天寶十一載 (752年)。是年秋天,杜甫與高適、薛據(jù)、岑參、儲光羲幾位友人攜手登高,乘興賦詩。在諸公同題詩作中,杜甫這首詩冠蓋群雄,成為壓卷之作。
“慈恩寺”是唐高宗作太子時為他母親而建的,故取名“慈恩”。寺塔為永徽三年(652年)高僧玄奘所立,共6級。長安元年(701年)改建,增高為7級,高300尺,一名大雁塔,位于今西安市東南,為古今登高遠(yuǎn)眺之勝地。
詩人凌空四顧,百感交集。天地之高遠(yuǎn)遼闊,造物之雄險峻奇,引發(fā)出詩人對宇宙與人生、往古與現(xiàn)實(shí)之間無限豐富的遐想。他仿佛看見了羲和鞭日、少昊行秋。時光在腳下疾逝流轉(zhuǎn),千古有如一瞬,他更看見了秦山破碎、涇渭難求的令人憂慮的大唐社會。對當(dāng)朝權(quán)貴醉飲瑤池、日晏昆侖醉生夢死的生活,對賢良遠(yuǎn)放,而“各有稻粱謀”的逐利小人麕集朝上的可悲局面深感痛心。杜甫登高抒懷,素日郁積于胸的憂國憂民之情,借此一瀉而出。這首詩可稱為登高警語,刺時憂危之佳作。
即景抒情,首先要將眼前之景摹狀于前,然后才能形成抒懷放情之勢?!案邩?biāo)跨蒼穹,烈風(fēng)無時休?!痹娨婚_篇便蕩出一個雄奇闊大的天地。大雁塔頂天立地,直指蒼穹。“七星在北戶,河漢聲西流?!必A⑺?,宛如置身九天之上,北斗七星探手可掬,耳畔則是銀河水向西奔流的一片喧響……劉勰云“至如氣貌山海,體勢宮殿,嵯峨揭業(yè),熠耀焜煌之狀,光采煒煒而欲然,聲貌岌岌其將動矣。莫不因夸以成狀,沿飾而得奇也?!?《文心雕龍·夸飾》)杜甫就是這樣,為突現(xiàn)出塔之巍峨雄奇,大膽運(yùn)用夸張的藝術(shù)手法,馳騁想象,俯仰于天地之間,迢迢北斗,邈邈河漢,悉數(shù)驅(qū)來,置于人們眼前耳畔,形成一個以大雁塔為中心的空闊高遠(yuǎn)的神奇世界,這就為詩人的感事抒懷作了強(qiáng)有力的鋪墊。塔高風(fēng)急,登高者憑虛凌空,放眼四海之外,身受八面來風(fēng),怎能不興會漓淋,心潮洶涌?!屈原洞監(jiān)“風(fēng)”、“騷”之情,乃借江山之助,杜甫抒胸中之豪氣,豈不緣雁塔之巍峨?
“自非曠士懷,登茲翻百憂?!倍鸥Ξ吘故嵌鸥?,雖登九霄之塔,卻沒像一些高人逸士那樣,飄然世外,羽化而登仙。相反,他身在絕頂,倒是愈加關(guān)注地俯視著人生,痛感社會之黑暗。秦山破碎,涇渭不分,神州難辨,鬼魅橫行,在杜甫的眼里,大唐江山籠罩在一片愁云慘霧之中……
作詩必先命意。杜詩之所以能夠技壓群雄,拔得頭籌,蓋因杜甫作詩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中常有蒼生在。惟有第一等之襟抱,斯有第一等之真詩。他筆走龍蛇,驅(qū)遣萬物的才技,他“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nèi)熱”憂國憂民的深厚情懷,方濡化出他筆下奇崛蒼勁、萬象騰踔的大千世界。這首詩冠蓋群雄,境界高遠(yuǎn)并不是因為杜甫賦就于高塔之上,而是由于詩人站立于時代思想的高處,高屋建瓴俯察人生,顯示出一種精神與情懷的偉大。誠如仇兆鰲所說,杜甫這首詩“氣象崢嶸,音節(jié)悲壯”,“真足壓倒群賢,雄視千古矣”。這里所說的“氣象崢嶸”,不能單從物象上理解,它自然還包含著思想、情感、氣勢,或言之意象等十分豐富的內(nèi)容,是中國古典美學(xué)中一個美妙而難以準(zhǔn)確詮釋的模糊概念。
上一篇:唐詩藝術(shù)技巧·構(gòu)象煉境《自然沖淡》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shù)技巧·構(gòu)象煉境《荒怪恍惚》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