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象煉境《妙于取象》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本以詠庾信,只似帶出。妙于取象。(王夫之《唐詩評選》卷四)
【詩例】
詠懷古跡五首 (其一)
支離東北風塵際,飄泊西南天地間。
三峽樓臺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終無賴,詞客哀時且未還。
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
【解析】
象,即詩歌意象。明人王廷相說:“詩貴意象透瑩,不貴事實粘著,古謂水中之月,鏡中之影,難以實求也。”可以解釋王夫之“妙于取象”一語。依王夫之的見解,杜甫的《詠懷古跡五首》的第一首,本來是專詠庾信的。因為庾信曾避侯景之亂由建康到江陵,而杜甫于大歷三年 (768年) 去夔出峽,也到了江陵,飄泊中的詩人,想起了那個寫了 《哀江南賦》、有家不能回的詞客,于是詠懷古跡。但是,通篇卻似乎沒有提到庾信的古跡如何如何,一下手就抒寫自己飄泊的痛苦,只是最末兩句才明確提到了庾信,所以題面的意思,“只似帶出”而已。這就是不貴粘著事實,貴取象之妙。
中國詩歌中的懷古之作,歷來有兩個傳統。一是“鑒今”的傳統。方回《瀛奎律髓》卷三《懷古類》序云: “懷古者,見古跡,思古人,其事無他,興亡賢愚而已。可以為法而不之法,可以為戒而不之戒,則又以悲夫后之人也。”這是以古史之教訓,為今日之殷鑒。一是“傷己”的傳統。賈誼遭貶謫于長沙,寫《吊屈原賦》就屬這一傳統之始作俑者。所謂“借古人之酒杯,澆心中之塊壘”,即此一傳統的恰當解釋。杜甫《詠懷古跡》五首,詠庾信、詠宋玉、詠昭君、詠諸葛亮,都是“借他人之酒杯,澆心中之塊壘”之作。但它不同于前一類詠古之作的特點乃在于:詩人對于所詠的人事,融入了極強烈的個人生命體驗,因而往往以“我”為主位,以“古”為賓位,顛倒轉換了題目所原有的要求,喧賓奪主地變“詠古”為“述懷”,這就是王夫之說的“妙于取象”的根本原因。老杜一想到庾信,自家生命經歷中東西南北支離飄泊的滿腔悲苦之情,就像開閘的水流傾瀉而出,一發而不可止,到末了重新又想起庾信,情感已呈含蓄沉潛狀態,是稍平靜的心理中的自覺反思,自覺比喻了。這是最精彩的詠古之作,古人與我,融合為一體,妙于取象的“妙”,就妙在這里:忘掉規矩,忘掉物我主客界限,以自家生命體驗,大氣包舉,融化所詠對象。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抒情寫景《字挾風霜》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構象煉境《意象超脫》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