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象煉境《意象超脫》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韓退之《雪》詩,冠絕今古。其取譬曰:“隨車翻縞帶,逐馬散銀杯。”未為奇特。其模寫曰:“穿細時雙透,乘危忽半摧。”則意象超脫,直到人不能道處耳。(李東陽《麓堂詩話》)
【詩例】
詠雪贈張籍
韓愈
只見縱橫落,寧知遠近來。
飄搖還自弄,歷亂竟誰催。
座暖銷那怪,池清失可猜。
坳中初蓋底,垤處遂成堆。
慢有先居后,輕多去卻回。
度前鋪瓦隴,奔發積墻隈。
穿細時雙透,乘危忽半摧。
舞深逢坎井,集早值層臺。
砧練終宜搗,階紈未暇裁。
城寒裝睥睨,樹凍裹莓苔。
片片勻如翦,紛紛碎若挼。
定非燖鵠鷺, 真是屑瓊瑰。
緯繣觀朝萼, 冥茫矚晚埃。
當窗恒凜凜,出戶即皚皚。
壓野榮芝菌,傾都委貨財。
娥嬉華蕩漾,胥怒浪崔嵬。
磧迥疑浮地,云平想輾雷。
隨車翻縞帶,逐馬散銀杯。
萬屋漫汗合,千株照耀開。
松篁遭挫抑,糞壤獲饒培。
隔絕門庭遽,擠排陛級才。
豈堪裨岳鎮,強欲效鹽梅。
隱匿瑕疵盡,包羅委瑣該。
誤雞宵呃喔,驚雀暗裴回。
浩浩過三暮,悠悠匝九垓。
鯨鯢陸死骨,玉石火炎灰。
厚慮填溟壑, 高愁睠斗魁。
日輪埋欲側,坤軸壓將頹。
岸類長蛇攪,陵猶巨象豗。
水官夸杰黠,木氣怯胚胎。
著地無由卷,連天不易推。
龍魚冷蟄苦,虎豹餓號哀。
巧借奢華便,專繩困約災。
威貪陵布被,光肯離金罍。
賞玩捐他事,歌謠放我才。
狂教詩硉矹,興與酒陪鰓。
惟子能諳耳,諸人得語哉。
助留風作黨,勸坐火為媒。
雕刻文刀利,搜求智網恢。
莫煩相屬和,傳示及提孩。
【解析】
“意象超脫”是指“意”與“象”相融無間,“象”超脫了客觀存在而成為水中之月,鏡中之 “象”,即所謂的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意”則超越了客觀實在的“象”的局限,而具有象外之意,意外之意,即所謂“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這里所說的意象和西方文藝理論中的“意象”有所不同。中國傳統文論的意象是指“意”和“象”的結合。“意”是指寓托于“象”的作家的思想、感情、世界觀等主觀的東西,“象”是指景物、物象,是一種客觀存在,但當詩人取客觀之“象”入文學作品時,這個“象”便帶有了作者的主觀思想和情感,也就是說此時的“象”已成了詩人“意”的載體,成了有意之象。“意”與“象”的關系問題,乃是中國古代詩論和詩歌創作特別關注的問題。如皎然、司空圖、梅圣俞和嚴羽等,都有過精妙的論述。他們認為,“意”假于 “象”,假“象”而見“意”。表象只是手段,表意才是目的。所謂“詩貴意”(李東陽《麓堂詩話》)。“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歐陽修《六一詩話》引)指出“象”要形象生動如在眼前,而“意”則要不盡,愈多愈善,使“意”余于“象”。因此中國詩人們所苦心追尋的便是“空中之音”、“意外之意”、“味外之旨”。如果所寫的詩歌“假象過大”,象有余而意不足,那就不是好詩,如果詩人的“意”僅僅停留在“象”本身的“酸堿之味”上,而缺乏“味外之旨”,那也算不上好詩。如果詩人的“意”通過“象”的表現,達到了“味外之旨”、“文外之旨”,那么這個“象”就不再是客觀實在的“象”,而是詩人心造的幻影,也不再是簡單地裝著詩人情感思想的“象”,而是達到了某種境界的“象”,即如戴容州所說的: “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豈容易可談哉。”(司空圖《與極浦書》引)如此則意象超脫了。
韓愈《詠雪贈張籍》中的“穿細時雙透,乘危忽半摧”,便是意象超脫之詩句。貞元十九年 (803年),長安附近大旱,冬又大雪,而德宗李適酷好聚斂財富,重用殘忍刻薄之臣,朝臣之間,朋黨紛爭,人民生活極端困苦。韓愈有感于當時社會現狀,遂作詠雪詩以抒發郁悶之懷。(當然,其間還有詩人逞才使氣的因素。)詩共60句,前24句寫下雪,中24句寫積雪,末12句是結束語,說明寫作的動機。其作此詩動機除了“賞玩捐他事,歌謠放我才”外,其“惟子能諳耳,諸人得語哉。”還說明了詩人具有某種隱性動機,那便是對于社會現狀的譏諷和抨擊,從而使這首詠雪詩所顯示的意象超越了雪本身所具有的意象。“穿細時雙透,乘危忽半摧”二句描寫了下雪時雪花的特性:無處不到,能從兩面穿透細縫,拼命高攀而半途坍塌。詩人觀察落雪細致精確,描寫形象生動,如在目前。字面上似精工寫雪,實際上含有更深一層的意,那便是對社會上那些善于鉆營、拼命高攀的勢利小人的嘲諷,活畫出他們的嘴臉。詩人的這層意是深藏在模寫雪的“象”之下的,于是這個“象”便不僅僅只是雪之景象了,而且是勢利小人鉆營攀附之象。至于“隨車翻縞帶,逐馬散銀杯”,寫大雪初歇的景象也頗美妙,比喻貼切生動:雪地隨著車輪的滾動,翻舞起白色的綢帶,馬蹄踏過的積雪,就如同散落的銀色酒杯。然而這兩句詩僅僅停留在這種景象的賞玩上,并沒有更深一層的意和象,寫得太實,意象便不超脫,故李東陽說此二句取譬“未為奇特”。而“穿細時雙透,乘危忽半摧”則是客觀冷靜地敘寫,不作主觀評價,且見他人所未見,道他人所未道,因此意象超脫、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這和陶潛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同一道理。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構象煉境《妙于取象》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構象煉境《象中有人》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