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寫景《褒中有刺》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一詩之中,或褒或刺,豈非自相矛盾?……實者褒自褒而刺自刺,讀者不可不辨也。(劉公坡《學詩百法》)
【詩例】
重有感
李商隱
玉帳牙旗得上游,安危須共主君憂。
竇融表已來關右,陶侃軍宜次石頭。
豈有蛟龍愁失水?更無鷹隼與高秋!
晝號夜哭兼幽顯,早晚星關雪涕收。
【解析】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十一月,發生了宰相李訓等謀誅權宦事敗見殺,株連甚眾的“甘露之變”。變后,宦官們更飛揚跋扈,把持朝政。次年(開成元年,836年)二三月間,昭義軍節度使劉從諫曾兩次上書,為無故被株殺的宰相王涯辯冤,指斥宦官專權、擅權,表示要“修飾封疆,訓練士卒,內為陛下心腹,外為陛下藩垣。如奸臣難制,誓以死清君側”。此舉雖稍殺了權宦仇士良的氣焰,但文宗及朝政仍在彼等把持之下,唐室危機未除。詩人有感于此,就寫下了這首七律以詠。因“甘露”變時,詩人曾作 “有感”,故此詩以 “重有感”題之,實為感懷政治之作。
詩的起聯首句褒贊劉從諫手握重兵。“玉帳”、“牙旗”皆主帥所居所用,這里代指兵權。“得上游”指昭義軍轄澤潞等州,鄰近京師長安,有控制京師的軍事之便。這里用“上游”標其優勢,又用“得”字指出其得有扼京師之要的地理之利,有“清君側”的實力與形勝。詩以此開端,逗出下句,標示出詩旨:在這國家危急之秋,重藩應有與國、與君共憂患的打算與作為。“安危”偏義,實指危難。此句似褒,實褒中寓刺。褒劉表奏中之義正辭嚴和宣稱的“清君側”的聲明;刺其光有言,尚無行,我們從詩句中的“須”字可窺見此意。“須”者,須要也,必須也,詩人正是借此字以表其期望、不滿與敦促。不過,此處之刺,僅為微刺,且刺中寓望,詩人意在提醒劉應“言必行”,切勿忘已宣言在先的“清君側”。詩人用這一“須”字,頗具深意。同時此字在詩中又“高屋建瓴”,領出了下面的 “宜”、“豈有”、“更無” 之嘆。
次聯詩人連用二典再褒劉從諫。三句借用東漢初涼州牧竇融整頓部軍,上疏請示討伐叛將隗囂之期一事,褒譽劉從諫的上表申言“誓以死清君側”。用一“已”字,詠其實有。四句再用東晉荊州刺史陶侃率軍主盟討伐并斬殺叛臣蘇峻事,表達詩人對劉應迅速出兵“清君側”的再次希望與敦促。一個“宜”字,也道出了其尚未。詩人對劉的上書與宣言贊同又贊譽,故先用“竇”典特褒,對其僅有言而尚無行是心有疑慮但又熱切盼望其行,就再借“陶”事而示。三句是褒,四句則又褒中寓望,褒中蘊慮,慮中又滲入了對劉的 “言”而未“信”、“行”未見“果”的婉刺。
“宜次”而未“次”,詩人是十分擔心的,頸聯就緊承這個“宜次”連用了兩個比喻來詠出。“蛟龍愁失水”用“蛟龍”喻文宗,“失水”喻其受箝制而不自由,一個“愁”字,狀出了他受宦官之挾,而愁城困居的窘狀。“鷹隼與高秋”是用《左傳·文公十八年》“見無禮于其君者,誅之,如鷹隼之逐鳥雀也”意,用鷹隼以喻劉從諫,望其“與(通舉)高秋”如鷹隼于深秋草枯時高飛以擊鳥雀(指權宦)也。但現實是,“蛟龍愁失水”,不應有而竟有,一個“豈有”寫出了詩人難名的深憂與郁忿; “鷹隼與高秋”則理當見卻未見,“更無”二字就飽蘊了對這一反常的憂憤與深憾。詩人的憂、憤、憾是強烈的,但猶有望于劉從諫,故猶用鷹隼喻之而褒。不過詩人的憂、憤、憾太強烈了,刺就遠超于褒,故用“豈有、更無,開合相應。上句言無受制之理,下句解受制之故” (紀昀 《李義山詩集輯評》引)。此聯以喻出之,雖仍婉蓄,且尚有褒,但質問、感慨已難再全掩了。
尾聯緊連上聯所詠之因,“晝號夜哭兼幽顯”先繪出了此因之果:京中皇室、百官以及平民百姓均凄苦惶恐,“晝號夜哭”,與此適反的是“兼幽顯”,“兼”者,加上也,“幽”者,鬼魅也,“顯”者,肆行無狀也。三字合出了如鬼似魅的權宦們的驕橫與無狀。京城已然如此,此狀豈容坐視!憂心如焚的詩人唱出了結句:“早晚星關雪涕收。”“早晚”,多早晚?何時之意也,又可解為一定會,早晚會。因此此句語義雙關,既可解為什么時候京城的人們得展笑顏,收住凄苦,又可解為定會見“安危須共主君憂”的將領,激于義憤,“雪涕”而收星關(代指京師),以解君臣上下倒懸之苦。不過前義較明、較強,因詩人深知大言皇皇的重藩多擁兵自重,言多無信,劉從諫也概不能外,故褒隱刺顯。又不愿將失望變成絕望,但恐終成絕望,因而后義就較弱較晦了。所以,這里的刺也遠勝于褒了。
李商隱是婉約、含蓄作詩的老手,此篇是承杜甫開創的“用詩作表”的政治抒情詩的佳作。此詩頗有特色,褒中寓刺,又刺亦有褒,雖含蓄、委婉,褒刺亦頗分明。它既不同于李白《古風》二十四“大車揚飛塵”篇和杜甫的《麗人行》的直多于婉,似贊實刺,也不同于他自己的七絕《賈生》:“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的寓刺于婉,不見褒義,更有別于他自己的眾多無題詩的美艷幽晦,而是詩意易明,詩旨極顯。細味本詩,當知 “褒中有刺”這一詩法的妙處。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抒情寫景《以諷為贊》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抒情寫景《春秋筆法》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