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相成《怨及無情》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jù)】
平日本是一肚不合時的意思,是日陪鄭至韋曲,卻是更忍不得。不覺頹然放口,借花痛罵。試思花有何無賴?且何至家家無賴?先生自年老官卑,不蒙諸公之所齒錄,因此恃老放顛,全不顧人耳目,縱筆遂作此二句十字。先生可謂無賴之至也!綠尊必須盡日,不爾者,白發(fā)那好禁春耶?悉是無賴語,筆態(tài)狂甚也。(金圣嘆《唱經(jīng)堂杜詩解》卷二)
【詩例】
奉陪鄭駙馬韋曲二首 (其一)
韋曲花無賴,家家惱殺人。
綠尊須盡日,白發(fā)好禁春。
石角鉤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時占叢竹,頭戴小烏巾。
【解析】
這里所說的“怨及無情”,是一種寓情于景的抒情方法。這種方法和一般的即景生情手法不同,試以杜甫的另一首詩《春望》為例,“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其情感的抒發(fā)主要借助于想象,詩人把花瓣上的露珠想象成淚珠,正是詩人的心在流淚的寫照。在這首詩里,情因景生,情與景自然諧適地交融在一起。“韋曲花無賴,家家惱殺人”則不同,這是一種強情執(zhí)物,景物已因詩人的強烈情緒發(fā)泄而變了形,艷麗可人的春花和詩人的滿腹怨怒怎么能和諧地交融呢?之所以出現(xiàn)“花無賴”的意象,完全是詩人的情緒在作怪。清人袁枚說:“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在這類強情執(zhí)物的詩中,詩人情感對客觀景物的主導和決定作用更為顯著。景物的感情色彩愈強烈,詩人的情感也就被映襯得更清晰。試想,花怎能無賴?怎能家家的花都惱殺人?日漸增添的白發(fā)怎能禁得住催人衰老的春天?這些話雖然悖理,卻又切情,雖是狂人的無賴話,卻又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爽直話。這首詩寫于天寶年間,杜甫陪鄭駙馬游覽韋曲。韋曲是長安的游覽和行樂勝地,以花木繁茂著稱。盡管眼前一片春花爛漫、萬紫千紅,卻絲毫勾不起詩人的賞花之情。因為他困滯長安,“微祿未沾”,甚至過著“饑臥動即向一旬,敝裘何啻聯(lián)百結(jié)”(《投簡咸華兩具諸子》)的生活,他一肚皮怨氣正沒發(fā)泄處,只好怨及無情的花木了。“花無賴”、“惱殺人”這些“無賴話”卻活畫出詩人的窘?jīng)r,相當深刻地映襯出詩人充滿矛盾和委曲的不平靜心緒。詩人不但怨及花卉,還怨及石頭、藤梢,這些景物也只是鉤人衣,刺人眼,令人生厭,還是早日戴烏巾隱居山林吧!
運用“怨及無情”技法,能為詩歌提供嶄新的意象,開拓嶄新的意境,這種構(gòu)成意境的手法被清人王國維稱之為“造境”。
上一篇:唐詩藝術(shù)技巧·相反相成《詩有奇趣》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shù)技巧·相反相成《議論奇辟》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