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相成《渺小題運以大議論》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白樂天詠《青石》詩,略曰:“不愿作人家墓前神道碣,墳土未干名已滅。不愿作官家道旁德政碑,不鐫實錄鐫虛詞,愿為顏氏段氏碑,雕鏤太尉與太師。刻此兩片堅貞質,狀彼二人忠烈姿。”渺小題運以大議論,當與《立碑》 一首參看。(宋長白 《柳亭詩話》)
【詩例】
青石
白居易
青石出自藍田山,兼車運載來長安。
工人磨琢欲何用? 石不能言我代言。
不愿作人家墓前神道碣,墳土未干名已滅。
不愿作官家道旁德政碑,不鐫實錄鐫虛辭。
愿為顏氏段氏碑,雕鏤太尉與太師。
刻此兩片堅貞質,狀彼二人忠烈姿。
義心若石屹不轉,死節名流確不移。
如觀奮擊朱泚日,似見叱訶希烈時。
各于其上題名謚,一置高山一沉水。
陵谷雖遷碑獨存,骨化為塵名不死。
長使不忠不烈臣,觀碑改節慕為人。
慕為人,勸事君。
【解析】
這是一首詠物托志詩。白居易元和初年在朝為官,曾任左拾遺等官職,頗受唐憲宗的賞識。他躊躇滿志,意氣風發,“達則兼濟天下”,因而極思改革黑暗朝政,中興唐王朝,企望貞觀與開元的盛世再現。他耳聞目睹權貴顯宦奢侈腐敗,巧取豪奪,朝政弊端,民生疾苦,便以詩歌的形式形象地反映出來,表現出鮮明的愛憎,以達到“救濟人病,裨補時闕”的目的。《青石》是其諷諭詩的一篇,透過刻碑的青片石這一尋常物,而作大文章,即關系治國安邦,為人處世,傳統文化道德等重大問題。清代詩評家宋長白在其《柳亭詩話》中,對白居易《青石》詩作了如上恰切評述,深有見地,切中白居易創作此詩要的。
《青石》詩共24句,分為兩個大部分。前12句敘事,后12句議論,敘事與議論結合,小題大論,發人深思。
詩的第一部分共12句,分三個層次敘事。前四句,“青石出自藍田山,兼車運載來長安。工人磨琢欲何用?石不能言我代言”。說官僚、貴族死后刻石立碑,要留名千古。長安東南的蘭田山盛產刻碑的青石,人抬車運,弄到長安富豪人家。“石不能言我代言”,代青石說話,這就是“發端奇特”之所在。接著四句以寫不愿作的事情:“不愿作人家墓前神道碣,墳土未干名已滅。不愿作官家道旁德政碑,不鐫實錄鐫虛辭。”道破了當時腐敗的世風,生前作惡多端,死后還要在自己墳前立碑,欺騙不明真相的后人。虛偽奸詐是碑主們本質的寫照。生前騙人,死后也要騙人。青石對此亦有苦衷,揭露功德碑文的虛偽性,不刻實錄而偽造虛辭、青石不愿再代這些無恥的功德老爺們挨罵。這是詩人代青石講的第一件事,借石罵世。青石亦有愿為之事:“愿為顏氏段氏碑,雕鏤太尉與太師:刻此兩片堅貞質,狀彼二人忠烈姿。”青石愿意在自己身上刻上忠臣烈士的事跡萬人仰慕,世代珍護。顏氏即顏真卿,大書法家,愛國的忠臣烈士。死贈“太師”。“段氏”是指唐德宗時的官吏段秀實,在作地方刺史時,愛民如子,反抗強暴,清廉正直,拒絕賄賂。死后封為“太尉”。這兩個人為后人所景仰、是忠臣烈士的楷模,堅貞的樣板。
詩的第二部分12句,也分為三個層次,是詩人借青石發議論,深化詩歌主旨。前四句是議論人們讀碑文之后的感發:“義心若石屹不轉,死節名流確不移。如觀奮擊朱泚日,似見叱訶希烈時。”贊美上述二公義心永存,死節不移,千古完人。中間四句寫刻碑放置地點,一塊碑石豎立在高山之上,一塊碑石沉于深水之中,無論發生怎樣的世道滄桑變化,高山為水,深谷為陵,而碑石永存。雖然二公尸骨可變為塵土,二公英名永不滅。這種違常情的放置碑石,是小處作大設想,不著眼于個人的墳前道旁的空間,而想到的是萬古千秋。對比之下那些生造功德者,奸偽叛亂者,欲名長存,反而速朽,這又是何等的渺小!結尾的四句正是畫龍點睛,揭示出勸戒世人的主題,歸結到為國為君、修養品德上。
總之全詩對一片青石發奇思,從刻碑的小事,升華到如何為國為君,作千秋百代所敬仰的忠烈堅貞之人的問題。此詩的突出特點是立意深刻小題大論,以小見大。從一片青石的采擇,琢削,刻字,豎碑等些許小事,挖掘出其后面的深刻的主旨,暗示出唐王朝社會風氣敗壞,勛德衰敗;造成忠烈、愛民之士被冷落;不忠不烈的人竊居權要,死后還要豎碑立傳,這是一個極大的社會問題!
“渺小題運以大議論”作為一種寫作技巧,在立意說是以小事反映大問題,在寫作上則是將小題目寫成大文章。小題大作其重點是以小見大,詩詞中常用的方式有以典型小景物反映大境界,如杜甫絕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以小窗口反映“西嶺”、“東吳”的廣闊無垠的藝術大境界。有以典型的社會生活細節反映重大的社會生活內容。如杜牧《赤壁》:“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以“折戟”,“東風”“大喬”、“小喬”等小事細節,反映三國時赤壁大戰之爭,并借以表示對戰爭勝負的看法。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相反相成《大議論出以微婉》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相反相成《言近旨遠》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