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相成《工樸相濟》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有樸有工,工處不失其樸。(劉辰翁《王孟詩評》孟集卷下)
【詩例】
行出東山望漢川
孟浩然
異縣非吾土,連山盡綠篁。
平田出郭少,盤坂入云長。
萬壑歸于海,千峰劃彼蒼。
猿聲亂楚峽,人語帶巴鄉。
石上攢椒樹,藤間養蜜房。
雪余春未暖,嵐解晝初陽。
征馬疲登頓,歸帆愛渺茫。
坐欣沿溜下,信宿見維桑。
【解析】
工和樸,是兩種不同的相對的語言形式和語言風格。兩者各有所長,精工的語言顯得典雅、謹嚴,有一種精警美或整齊美,質樸的語言顯得通俗、淳真,有一種自然美或參差美。但是,如果分寸把握不當,兩者也會各有所短,精工易失之呆板、纖巧,質樸易流于粗拙、平庸。“工樸相濟”,則是揚長避短、取長補短的藝術技巧。
孟浩然的《行出東山望漢川》是一首五言排律,中間的6聯12句都是對仗的,語句工整,是為工;開頭兩句和結尾兩句散句單行,不用對仗,是為樸。這樣的語句完全符合排律的對仗要求,我國古代律詩的格式本身就包含著工樸相濟的辯證因素。語句的整散結合,這是《行出東山望漢川》一詩第一個層次上的工樸相濟。這首詩中間對仗的六聯中,“雪余春未暖,嵐解晝初陽”,是兩個緊縮的因果復句:殘雪未消,所以天氣還沒有轉暖;山霧剛散,所以大白天才出太陽。除這一聯外,其余5聯10句,句法結構大同小異,音節、停頓基本一致。古人對排律的對仗,多講求句法的變化,而孟浩然此詩此處卻不避句法重復,這就顯得比較自然、樸實。再者,“平田出郭少,盤坂入云長”,“萬壑歸于海,千峰劃彼蒼”,“猿聲亂楚峽,人語帶巴鄉”,“征馬疲登頓,歸帆愛渺茫”,這8句都是主謂結構的完全句,“石上攢椒樹,藤間養蜜房”,從現代漢語語法規則看,是無主句,實際上與主謂句差別也不大。所有這些對仗工整的詩句,都文從字順,通俗曉暢,也即“工處不失其樸”。詞句的對仗工整與語言風格的平易質樸相結合,這是《行出東山望漢川》一詩第二個層次上的工樸相濟。孟浩然晚年曾游巴蜀,《行出東山望漢川》是他離蜀出峽時寫的,作者以賦筆,一一鋪陳沿途所見的異地風俗景物,直抒家鄉漸近的喜悅,用工樸相濟的語言,同這首詩的內容和主要表現手法是相吻合、相一致的:它既能以對仗的語句清楚地顯示出景物描寫的層次,有條不紊地迤邐展開,又像舟行峽中那樣的通順流暢。
工樸相濟的語言技巧,在唐詩中是廣泛應用的。杜甫的《江村》寫于成都草堂落成不久,“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自來自去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中間兩聯對仗,其中頷聯既兩句互對,又當句自對,十分精工,而全詩都用樸素質直的語言,還不避復字,讀來輕快暢達,較好地反映了飽經戰亂、暫獲安居的愉悅心情。老杜律詩的精工是古今公認的,同時他又善于用平常語,如《讀杜詩》所謂:“欲知子美高人處,只把尋常話做詩”。杜甫運用工樸相濟的語言技巧是圓熟老到,出神入妙的。像“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兩句,本是“今夜露白”、“故鄉月明”的意思,詞語也極尋常,經杜甫一錘煉,工樸相濟,就“語健而體峻,意亦深穩”(王得臣《塵史》)。再如他的《不見》:“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這是一首五律,作者吸收口語,運用散文句式,使整飭的律體變得靈活多姿,增強了表現力,寫出了對李白的深情厚意。
語言的工樸相濟,是多種多樣的。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宋祁《玉樓春》“紅杏枝頭春意鬧”,張先《天仙子》“云破月來花弄影”,歐陽修《浣溪沙》“綠陽樓外出秋千”等,一字之精工,與全句之質樸,也是一種工樸相濟。杜牧《山行》“霜葉紅于二月花”,一句之工與全詩之樸又是一種工樸相濟。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相反相成《正反相形》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相反相成《以壯語寫衰颯》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