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風流派·南社
辛亥革命前后的一個進步文學團體。發起人為陳去病、高旭和柳亞子。初于1907年8月在上海醞釀,1909年11月成立于蘇州,仍以上海為活動中心。成立初期有社員十七人,辛亥革命前發展到二百馀人,辛亥革命后增至一千馀人,1923年解體,前后延續了十多年。該社取名“南社”,寓有“操南音不忘其舊”之意,要進行反清革命。魯迅《三閑集·現今新文學的概觀》云:“即如清末南社,便是鼓吹革命的文學團體。”早期南社成員多為同盟會會員,具有明確的民主民族革命的立場,對鼓吹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反對清政府的專制統治,起過積極作用。辛亥革命后社員大增,成分十分復雜,部分成員參加了反對袁世凱的斗爭,少數人后又參加了新民主主義革命,也有的成員投靠了北洋軍閥和其他反動政治派系。南社作家重視文學的社會作用,要求通過文學創作,激發群眾的“愛國保種”之念,反對封建專制統治,但在具體文學主張上卻不盡相同。如柳亞子等提倡“唐音”,推崇辛棄疾和陳子龍、夏完淳、顧炎武等人,反對“同光體”、“常州詞派”、“桐城派”。而馬君武主張“唐宋元明都不管,自成模范鑄詩才”(《寄南社同人》)。高旭主張“漫追魏晉隋唐體,自抱文周屈宋思”(《鈍根未與元夕南社雅集,以詩見寄,步其韻以答之》)。南社還有些成員是同光體、常州詞派和桐城派的追隨者和崇拜者。南社成員的創作以詩歌為主,多以舊形式寫新內容,鼓吹革命,富有愛國激情。辛亥革命前以批判清朝統治、呼喚民主為主題;辛亥革命后,主題轉為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此時亦有較多理想破滅的悲哀,風格由慷慨激昂轉為憤郁低沉。南社著名作家有蘇曼殊、馬君武、周實、寧調元等,其中以柳亞子成就最高,影響最大。
上一篇:詩詞研究·主要詩集·總集·十國宮詞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學研究·南社叢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