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實相生《以小景傳大景之神》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有大景,有小景,有大景中小景。“柳葉開時任好風”、“花覆千官淑景移”及“風正一帆懸”、“青靄入看無”,皆以小景傳大景之神。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江山如有待,花柳更無私”,張皇使大,反令落拓不親。宋人所喜,偏在此而不在彼。近惟文征仲《齋宿》等詩,能解此妙。(王夫之《姜齋詩話》卷下)
【詩例】
終南山
王維
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
白云迴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解析】
詩的天地應是無比廣闊而雄渾的,詩能寫出大的境界(大景)才好。怎樣寫出大境界呢?古今藝術實踐表明,大小相形、巨細映襯,這是辯證法的藝術規律。只有大中取小,才能以小見大;只有巨細結合,才能相得益彰。因而在著眼大境界時,寫出小的境界(小景),方能映襯顯現大的境界,而且耐人尋味。這就是“以小景傳大景之神”。
為什么要大中取小,以小見大呢?因為文學是通過塑造具體鮮明的藝術形象來反映生活的,只有用細膩生動的筆墨描神繪態,才能使人得到親切具體的感受而產生審美的愉悅。這小境界描繪得具體生動,反過來正可映襯顯現大境界,方見其闊遠與雄渾。如果一味為寫出大境界而描繪大境界,就會導致浮泛空洞,使人興味索然,適得其反。唐司空圖在《與李生論詩書》中說: “近而不浮,遠而不盡,然后可以言韻外之致耳。” “不浮”就是描摹具體而不浮泛,“不盡”就是闊遠無窮; 只有“近而不浮”,才能達到 “遠而不盡”; 這正說出了以小見大的妙用。
王夫之舉了幾個大景中取小景,以小見大的佳例。杜審言《大酺》中“柳葉開時任好風”,描寫柳枝嫩芽初開,任憑春風吹拂。這是小景,寫得細致具體,從這小景中顯示著生意盎然的春天景象。杜甫《紫宸殿退朝口號》中“花覆千官淑景移”,描寫官員們上朝時站在花下(唐朝宮內多種花木),如同“花覆千官”,人在花下看到美好的日影移動。這是很生動具體的小景,反映了百官上朝的盛況。王灣 《次北固山下》 中 “風正一帆懸”,描繪船一帆高懸順風而行,寫的是小景,顯出廣闊的江面上船行的大景象。
王維《終南山》一詩,最能體現“以小景傳大景之神”。“太乙”是終南山的主峰,故首聯寫道“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近天都”言其主峰絕高,“到海隅”言其山域廣大。這是以概括的筆法勾勒出終南山大的輪廓與背景。頷聯“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描繪山間白云從身旁飄過,回望時已合成一片云煙;遠看淡淡的云氣浮蕩,近看卻沒有了;山間云氣繚繞,人在云氣中穿行。這是小景,描繪得具體親切,使人如歷其境。這“白云”、“青靄”繚繞飄蕩的景象,只有很高很大的山區才能看到,正顯現出終南山的無比高大。在開闊雄渾的大景中選寫小景,而且如此細膩,確是精妙之筆,達到出神入化的程度。“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頸聯接著寫中峰巍聳,景象萬般,詩人至此,仰望主峰,環視四周,陽光的照射使山壑多姿多色。尾聯“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則以小小人居襯托大山,再添一水襯山,更見層次分明,加強了意境的多層次立體感。“問樵夫”,則是空谷傳音,回蕩不絕于耳,點綴映襯很妙。紀昀曾說王維詩的風格是“王清而遠”(《瀛奎律髓匯評》引),這種清淡闊遠的境界,很得力于“以小景傳大景之神”。
同是王維的詩《漢江臨眺》中“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詩人極力要描寫長江的廣闊景象,寫得不免抽象、不具體,使人覺得比較空泛,有一種疏遠之感。與“青靄入看無”之句相比,正說明“以小景傳大景之神”的作用之大了。
至于杜甫《后游》中“江山如有待,花柳更無私”,是說江山像等待游人去欣賞,花柳會無私地呈現姿容。這兩句不是寫江山廣大,不是“張皇使大”,大概王夫之以為江山待人、花柳無私也該具體生動地寫出吧。
王夫之還批評了宋人寫詩不注意“以小景傳大景之神”。他稱贊文征明的《翰林齋宿》等詩寫得好,符合這個藝術規律。《翰林齋宿》詩中“宮漏隔花銀箭永,蓮燈垂燼玉堂寒”,描寫宮漏水滴,隔花看銀箭已示夜深,蓮燈燭燼垂落,殿堂寒涼。這是很具體細致的小景,顯現出深夜宮殿周圍深遠凝寂的大景象。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虛實相生《寫神情》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虛實相生《煉字傳神》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