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實相生《音響傳情》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下“更”字,見月明山水,已足斷腸也。字字響,字字慘。(吳昌祺《刪訂唐詩解》卷十四)
【詩例】
夜發袁江寄李潁川劉侍御
戴叔倫
半夜回舟入楚鄉,月明山水共蒼蒼。
孤猿更叫秋風里,不是愁人亦斷腸。
【解析】
古人作詩,講究“寂處有音”,以“音響傳情”——利用人們對聲音的特殊感受表達某種心情,或烘托環境氣氛,具有明顯的象征作用,往往能增強藝術感染力。
戴叔倫《夜發袁江寄李穎川劉侍御》這首詩,大抵是德宗初年(780年后)他避淮寇之亂,由家鄉潤州(今江蘇鎮江)攜親族往波陽(今江西縣名),旋入湖南觀察使李皋幕府期間所作。“袁江”古名南水,發源于今江西萍鄉,東北流至清江縣入贛江。“楚鄉”或泛指今湘贛之地。然據詩意推測,詩人自波陽湖沿贛江南行至清江縣,逆袁江西下至萍鄉,即入湖南境。“回舟”,逆水行舟之謂。則此詩可能正寫他將赴湖南入幕之際,異鄉飄零的心境。
詩人半夜行舟,展現在面前的是月明水秀山青,一派美景,可自己孤獨行船,飄泊異地他鄉,只有一腔愁情。用月明山水的美景襯托“半夜回舟入楚鄉”的愁情,可謂“樂景寫哀,一倍增其哀樂”。“蒼蒼”既寫月下萬象蒼茫,又傳達客子心緒迷茫;著一“共”字,將客主體交融合一。在這幅客子月夜行舟圖中,遠行的愁情盡管呼之欲出,畢竟“羚羊掛角,無跡可求”,它彌散在明月山水、客子扁舟的畫面里而顯得迷離惝恍。就在如此情境中,蕭瑟“秋風”里偏偏傳來一聲聲“孤猿”的哀叫,在明月映照的山山水水間,哀轉久絕。這“斷腸”之聲,似有勾魂攝魄之力,把詩人深藏心中不愿說破以至極力壓抑的情感呼喚出來;愁情再也難以抑止,噴薄而出,真所謂猿哀人愁,要“同病相憐”了。不過,在這里,詩人仍然避免平直的敘說,而是以“客”見“主”,寫猿只顧“斷腸”,不明人心,似乎在說:孤猿啊,你為什么又要聲聲哀嘯,你不明白我這個愁人也愁得寸腸欲斷啊!詩意便有頓宕,較委婉。這個“更”字,是一詩之眼,它把前兩句的“景”和后兩句的“情”勾連在一起,揭示了景中的意蘊,點破月明山水本已足令旅泊愁人斷腸,猿聲更添愁慘。此所謂借音響傳情。前人說過:“蟲聲有足引心”(《文心雕龍·物色》)。正是這一聲猿叫,叫得詩中的每個字都透出了詩人的心聲,使得每個字都滲出了悲慘哀傷的情感,所以吳昌祺說: “字字響,字字慘。”
唐人詩中,傳情的音響大致可分兩類:自然聲響和樂聲。利用自然聲響的如鳥鳴、犬吠、馬嘶、蟬噪、風鳴、鶴唳、子規啼、松濤、泉聲等等各種音響;傳情的樂聲,常寫到的是笛聲、琵琶聲、琴聲等。以音響傳情,名篇佳句極多,如李益《塞下曲四首》其一:“蕃州部落能結束,朝暮馳獵黃河曲。燕歌未斷塞鴻飛,牧馬群嘶邊草綠。”詩人用“牧馬群嘶”,喚綠了邊草的盎然春意,寫出了大草原歡騰的生機。此外像“欸乃一聲山水綠”,“夜半鐘聲到客船”,“谷鳥一聲幽”,“雨過一蟬噪”,“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等等,都是歷代傳誦,膾炙人口的。自然界的聲響,本身各具特點,如鶴鳴,聲凄厲;子規叫,似在說“不如歸去”;馬嘶高亢,蟬鳴躁急,寫出某種聲響,自然就能烘托氣氛,傳達出詩人的某種心情來。而樂聲的利用,往往能與環境配合,猶如“音畫分立”、“音畫對位”的電影表現手法,造成一種特定的音響環境,讓讀者在調動聽覺、視覺等各種感官沉浸其中的同時,進入詩中表達的感情世界。“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涼州詞》),“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高適《塞上聽吹笛》)“天山雪后海風寒,橫笛偏吹《行路難》。磧里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李益《從軍北征》)都是引入笛聲,從音響著眼下筆,通過聽覺感受,把離別思鄉的感情暗流外化為滔滔的波浪,不但能聽得到,看得見,而且能體會到其情感的千差萬別,如首章的蒼涼悲壯,次章的爽朗雄邁,后章的哀婉悲怨,都足以使人深深地受到感染。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虛實相生《著云上說出》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虛實相生《翻騰之筆》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