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實相生《詩中有畫》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詩中有畫。(劉辰翁《王孟詩評》卷六)
【詩例】
山中
王維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
【解析】
北宋大文豪蘇軾在《東坡題跋·書摩詰藍田煙雨圖》引此詩曰:“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劉辰翁對此詩的評論,顯然是受了蘇東坡的影響。蘇軾的這個審美判斷,已得到后人的普遍認同。
王維曾說自己“宿世謬詞客,前身應畫師”(《偶然作》)。作為唐代杰出的畫家,王維寫詩(尤其是山水田園詩)時必然會以畫家的藝術眼光去觀察客觀世界,也必然會以畫家的表現技法來展現山水景物,使所作之詩不但詩味深長,而且還有鮮明生動的畫意。
說《山中》詩富有畫意,“詩中有畫”,首先是因為它沒有空泛的議論,而是偏重于具體物象的描繪,如“荊溪”、“白石”、“紅葉”、“山路”、“人衣”等。由于這些物象具有直觀可感性,就能給人以畫面的感覺。其次是因為它講究設色。石頭是白色的,樹葉是紅色的,而“山中”的主色調,則是翠色。白、紅、翠,這三種色彩都較強烈、醒目,反差明顯,組合在一道更易于誘發讀者的豐富聯想。正如西方美學家芬·坡林所說,詩是一種多度的語言,它在理解度之外,還有感官度、感情度、想象度等。由于王維對語言作了精心選擇,就使得此詩的感官度和想象度得到了加強。王維是一個既工青綠山水,又擅水墨山水的畫家,對色彩有著敏銳精微的感受力和表現力。在這首詩里,他主要是用畫青綠山水的眼光去選擇景物的色彩并巧妙搭配的。第三,是因為它在章法結構上與繪畫的“經營位置”(又稱“布局”)之間有著密切的關連。首句寫的是近景:天寒水淺,荊溪已成涓涓細流,所以嶙峋白石露出了水面。這只有在近處才能見到。次句寫的是中景,是詩人置身山間環視四周所見到的景象。紅葉太遠,則無法看到;紅葉離身太近,又難以覺察其“稀”。總的看,這兩句詩所描繪的乃是山中景致的某些局部。后兩句展現的是“詩中畫”的整體背景:一條山徑逶迤而上,小道兩側的漫山遍野,長滿了經冬不凋、蒼翠欲滴的參天大樹。由于濃重厚密的翠色向上下四周輻射,彌漫了山林里的整個空間,使人覺得行走于山路之上如同穿行在翠色的海洋里。至此,我們不難發現,這首詩不僅畫面鮮亮,而且由近而遠,層次感強;大、小景結合,空間安排十分合理。人所共知,傳統的中國山水畫的取景、布局講究角度、點面、遠近、虛實,而這首詩從內容到形式都與傳統的山水畫暗合。
這樣看來,說這首詩“詩中有畫”,具有繪畫美的特點,是恰如其分的。講究繪畫美,追求詩情與畫意的和諧統一,本是中國古典詩歌的一個傳統特征。《詩經》里的一些篇章,如《君子于役》、《蒹葭》、《采薇》,對此已有所體現。唐代詩人的許多佳句,也都富有繪畫之美,像張若虛的“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花月夜》),孟浩然的“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王之渙的“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涼州詞》),李白的“山從人面起,云傍馬頭生”(《送友人入蜀》),白居易的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 《暮江吟》),等等。只不過,王維詩歌的繪畫美表現得更為普遍、突出罷了。自宋代以來,中國古代詩論和畫論都指出 “詩畫同源”,詩是 “無形畫”,“有聲畫”。王嗣奭在《杜臆》中稱杜甫是“以畫法為詩法”,方薰《山靜居畫論》贊杜甫曰:“此老使筆如畫”。在我國現代詩人中,聞一多特別強調新詩要有“繪畫的美”以及“音樂的美”,“建筑的美”。他的詩集《紅燭》、《死水》便對此作了成功的嘗試。
詩歌要做到“詩中有畫”,必須在創作時注意選擇形象性、可感性強的語言,以誘發審美主體通過接觸語言能直接地激發聯想和想象,形成心理的藝術表象,從而構成詩歌畫面。這對于克服詩歌的概念化、說理化的傾向,提高詩歌的審美品位和藝術魅力具有不可輕忽的作用。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虛實相生《遠近俱足》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虛實相生《畫工難到》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