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喻托興《似淺似深》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語有諷味,似淺似深。妙。(劉辰翁《王孟詩評》卷一)
【詩例】
西施詠
王維
艷色天下重,西施寧久微?
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
賤日豈殊眾,貴來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羅衣。
君寵益驕態,君憐無是非。
當時浣紗伴,莫得同車歸。
持謝鄰家子,效顰安可希!
【解析】
“西施”,是歷史傳說中決定吳越兩國勝負存亡的一個關鍵人物,也為后代眾多的文學藝術作品所津津樂道。據東漢趙曄的《吳越春秋》、袁康的《越絕書》記載,西施是春秋末年越國的著名美女,施姓,其父為樵夫,以家住苧蘿(今浙江諸暨南》浣沙村西而得名。她入宮前常在苧蘿山下的小溪畔浣紗。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后,用范蠡之計,把她獻給吳王夫差。夫差對她寵愛異常,特在蘇州西三十里的靈巖山上筑館娃宮,與之朝歌夜舞,飲酒耽樂。在此期間,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奮發圖強,后終滅吳。吳亡后,西施隨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終。
在唐以前,尚未見吟詠西施的詩歌。王維與李白,是唐代最早把視線投向西施的著名詩人。李白的五言古詩《西施》共十四句,泛詠了西施一生的事跡,除渲染其天生麗質外,無褒無貶,也無任何寓意。王維此詩與李白“再現客觀”型的寫法不同,他只是選取西施“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這件事作為核心內容展開筆墨,抒寫自己的種種聯想和感慨,著重諷刺了社會生活里普遍存在的炎涼世態,冷暖人情,屬“表現主觀”型。但王維“表現主觀”很有節制,他的思緒并未作天馬行空式的自由翱翔,而能始終扣住中心人物西施。所以若是一般的瀏覽,便以為王維只是就西施事發感慨,很難發現其中深蘊的諷世之意。難怪劉辰翁要對此詩連聲稱“妙” 了。
發端兩句“艷色天下重,西施寧久微”,是說既然天下所重者在美色,那么明艷絕倫的西施美女豈會長期卑賤?這是淺層義。其深層義,則如清代王堯衢所云:“言人貴自立,有才必為世用,決不淪于微賤,故以西施為喻”(《古唐解合解箋注》)。在中國古代文學傳統里,慣以香草美人喻君子賢士,故此說不為無因。當然,我們還可以從另一角度理解,即“艷色天下重”不是一般的陳述句,而是感嘆句,是詩人在暗諷天下之統治者所重竟在美色而非俊彥。“賤日豈殊眾,貴來方悟稀”,其淺層義是:蕓蕓眾生目光如豆,在西施溪畔浣紗時,并未發覺她有出眾之處,待到揚蛾入宮成了貴人,方才明白她是稀世美女。其淺層義,則是諷刺世俗之人多有眼無珠,好以賤貴論英雄,為天下懷才不遇者一抒憤懣之氣。沈德潛稱此詩“寫盡炎涼人眼界”(《唐詩別裁集》),主要就是指這聯詩。“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羅衣。君寵益驕態,君憐無是非”四句,言西施入宮后大發驕態,連傅粉、穿衣之類瑣細小事都不肯動手了,而吳王沉溺美色,以至是非不分,誤了國事。其深層義,當是抨擊那些“得志便猖狂”(曹雪芹語)、“一闊臉就變”(魯迅語)的齷齪小人,以及因個人好惡而泯滅是非觀念的糊涂蟲。“持謝鄰家子,效顰安可希”兩句,本自《莊子·天運》篇里東施效顰的故事,字面意思是:請告知鄰家女,采用“效顰”(模仿西施因心痛而蹙眉)的方法不可能達到變美、獲寵的目的。其深層義,乃是勸告世人要安分隨時,諷刺那些缺乏自知之明、為了非分之想而扭捏作態的可笑之人。
至此我們可以看出,這首詠史詩既能始終圍繞西施來做文章,又能巧妙地寓托詩人的人生信念和生活態度,諷刺了現實社會里隨處可見的丑惡現象,確實是似淺似深,既淺又深,藝術技巧相當高明。
我國古代的詠史詩,濫觴于《詩經》,正式形成于東漢。班固的《詠史》,是第一首以“詠史”為題的詩歌,該詩系詠贊西漢少女緹縈救父的歷史故事,基本上是就事敘寫,屬“敘事體”詠史詩。至魏晉南北朝,出現了不少“抒情體”詠史詩。詩人詠史,主要是為了抒寫懷抱而引喻史事,如左思的《詠史》(荊軻飲燕市)。王維的《西施詠》也屬“抒情體”詠史詩,不過,他沒有正面抒寫襟抱,其諷世之意是蘊而不露的,因此形成了“似淺似深”的風格特征。對讀者來說,無論是“淺者”還是“深者”,都能從中獲得各自的審美愉悅——這就是雅俗共賞。“似淺似深”的作品所以會受到不同文化層次的讀者的普遍歡迎,其原因正在于此。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擬喻托興《似諛似諷》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擬喻托興《清幽》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