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喻托興《似諛似諷》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似諛似諷,所謂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也。此等絕句,亦復何減龍標、供奉! (楊倫《杜詩鏡銓》卷八)
【詩例】
贈花卿
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云。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解析】
這實在是一首巧妙的諷刺詩。表面看,它描寫贊美了幾場紛繁悅耳的人間仙樂,骨子里卻委婉地諷諭了一個四川小軍閥尋歡作樂的奢靡生活。楊倫評其“似諛似諷”,施補華評其“婉而多諷”。
花敬定,是唐肅宗時成都尹崔光遠屬下的一員裨將。他居功自傲,放縱士兵在東蜀大肆掠奪;又目無朝廷,僭用天子樂曲,作威作福。對這樣一個小人得志的武夫,直言斥責,那也許會遭殺身之禍,是不值得的。于是詩人運用似諛似諷、明揚暗抑的手法,寫了這首七絕送給他,使對方初讀則喜,再讀則思,即使悟出了此中貶意,也只能作無可奈何的苦笑。
你看,當日的成都城內,絲竹管弦演奏得那樣熱鬧。高亢的樂聲隨著錦江上的和風飄入云霄。“日紛紛”,說明他是卜晝卜夜,無時不在享樂。兩個“半入”,寫得輕靈瀟灑,毫不費力,真有“仙樂風飄處處聞”的樣子,這怎能不使詩人發出“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的感嘆。“只應天上有”,暗指僭用了天子樂曲,于禮數是萬不應該的。這樣的演奏,在人間的確少有,一般人能聽到幾回呢?而現在卻是“日紛紛”,經常出現在花卿的酒席宴間,言外之意,這不是大逆不道又是什么?詩人寄諷于諛,寓貶于褒,滿懷憎恨,卻寫得句句是頌,處處含諷;句句似褒,處處實貶,如此深曲隱約,委婉不露,真不愧為諷刺的高手。
不僅詩寫得余味深婉,而且所擬標題《贈花卿》也是皮里陽秋,似諛似諷。“卿”,是西周高級官吏的名稱,秦漢時有九公三卿的官職,以后歷代封建皇朝均有“卿”官。后來“卿”也就成了皇帝對大臣的稱謂。杜甫把品位不高的花敬定稱作“卿”,似尊實貶,那諷意也是很明顯的。
以詩致諷、怨刺上政是我國自《詩經》以來的詩歌傳統。但致諷和怨刺必須巧妙,才能達到目的,所謂“情欲信,辭欲巧”(《禮記·表記》)也。怎么才能做到“辭巧”呢?對于諷刺性質的詩,首先要做到語言含蓄蘊藉。清人潘德輿說:“凡作譏諷詩,尤要蘊藉;發露尖穎,皆非詩人敦厚之教。”(《養一齋詩話》卷三)“敦厚”云云雖是迂腐說教,但要蘊藉,忌“發露尖穎”,卻是中肯之言。早在秦漢之際,人們對諷刺詩就提出過“主文而譎諫”(《詩大序》)的要求,認為“譎諫”能使“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詩大序》)。杜甫的《贈花卿》諷刺的是驕橫的邊將,假如不委婉而善諷,則其后果可知。詩人的高明之處在以似諛似諷的諷刺方法,寫得諛不過分,諷不畢露,柔中有剛,棉里藏針,絕不給人以劍拔弩張之感。因此,讀這一類的詩,要力求掌握作品的時代背景和有關情事,如果不知道花敬定其人其事,很可能以為這是一首贊美古代幾場成功的音樂會的詩作,這就背離了詩人美中有刺的原意。另外,在誦讀的時候,更要深入品味詩中的言外之意,務必透過現象,看到本質,與作者同其怒恨,這才不辜負作者的一番用心。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擬喻托興《以俗為雅》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擬喻托興《似淺似深》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