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辭用韻《疊韻見趣》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此詩押韻,重二“天”字、二“眠”字、三“前”字。蔡絳云:“古無此體。”劉辰翁亦云:“不倫不理,各極其平生醉趣,古無此體,無此妙。”愚謂《柏梁詩》亦重疊用韻,但《柏梁》人賦一語,此則以一二語各賦其人,稍異耳。此詩與《柏梁》正借韻之重疊,見錯雜之趣,原似有意重犯者。辰翁“不倫不理”之評,甚得,至云“古無此體”,則失于不深考耳。(胡震亨 《杜詩通》卷十三)
【詩例】
飲中八仙歌
杜甫
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陽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車口流涎,
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興費萬錢,
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圣稱避賢。
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
皎如玉樹臨風前。蘇晉長齋繡佛前,
醉中往往愛逃禪。李白一斗詩百篇,
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
自稱臣是酒中仙。張旭三杯草圣傳,
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云煙。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談雄辯驚四筵。
【解析】
關于杜甫這首詩的重疊押韻問題,自宋代開始,常常被詩歌評論家們提起。胡震亨在這里舉出漢代的七言古詩《柏梁詩》,批評蔡絳《西清詩話》和劉辰翁《集千家注批點杜詩》“古無此體”的說法是失于深考,他的批評是正確的。《東方朔別傳》說:漢武帝曾在柏梁臺上召集群臣賦詩,每人各寫一句,共同創作了這首《柏梁詩》。此詩每句押韻,共26個韻腳,其中三次出現“之”和“治”,而“時”、“材”、“來”、“哉”也各出現了二次。不過早在宋代,王觀國的《學林》卷八即針對此詩說:“子美古、律詩重用韻者亦多,況于《歌》乎!”在列舉了杜詩中一些重疊押韻的詩例后,王觀國又根據《古詩十九首》中《東城高且長》一篇以及曹植《美女篇》等詩中也有重疊用韻的情況,指出:“子美詩非創意為此者”,“古人詩自有此體格”。事實正是如此,一直到唐代,詩人們對于押韻,創作態度還是相當灑脫靈活的,他們并不以押韻中重復出現同一個韻腳為病,但這必須是服從內容和感情的需要,杜甫的這首《飲中八仙歌》典型地說明了這一點。即以詩中的賀知章和李白來說,前者掉在井中,居然就沉酣睡去,這一個“眠”字,突出了他醉后的狂放;后者醉臥酒家,連皇帝的召見也不予理睬,同一個眠”字,突出了他醉后的狂傲。這兩個“眠”字,能用別的字來代替嗎?胡震亨說杜甫“原似有意犯重”,換一個角度來說,那就是杜甫為了刻畫筆下人物的醉態,“各極其平生醉趣”,以突出他們的性格,不以詞害意,也不以韻害詞,并不在乎韻腳的重疊。
宋代以后,詩人們在押韻時,態度就遠不如前代詩人灑脫了。他們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是以豪放曠達著稱的蘇軾,在《送江公著知吉州》詩中寫下了“方將華省起彈冠,忽憶釣臺歸洗耳”,“簿書期會得余閑,亦念人生行樂耳”詩句后,因為韻腳重復了“耳”字,所以自己作注,聲明:“二 ‘耳’意不同,故得重用。”雖然是同一個字,但一是名詞,一是語氣詞,意義不同,所以不能認為是重韻。由此可見他們在這一問題上是如何拘泥了。因此,杜甫這首詩的重疊用韻,才會長期成為他們議論的話題。不過他們在驚詫之余,終于發現了,在古體詩中,韻腳的適當重疊,倒是能表現出一種“錯雜之趣”,而別有特色的。這就是杜甫疊韻成趣的《飲中八仙歌》給我們的寶貴啟迪。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修辭用韻《連綿對》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修辭用韻《通體仄韻》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