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辭用韻《連綿對》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世傳“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以為“尋常”是數,所以對“七十”。老杜詩亦不拘此說,如“四十明朝是,飛騰暮景斜。”又云“羈棲愁里見,二十四回明。”乃是以連綿字對連綿數目也,以此可見工部立意對偶處。(吳可《藏海詩話》)
【詩例】
月三首 (其二)
并照巫山出,新窺楚水清。
羈棲愁里見,二十四回明。
必驗升沉體,如知進退情。
不違銀漢落,亦伴玉繩橫。
【解析】
律詩的對仗通常分為不同種類,其中把一聯詩出句與對句里的詞按同類性質逐次對應起來,如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等等,習慣上稱為寬對。顯然,“連綿對”是指連綿字相對,也屬于寬對范圍之內的對仗形式。所謂連綿字,舊稱雙音的單純詞,包括雙聲的如“仿佛”、“倜儻”;疊韻的如“徘徊”、“逡巡”;非雙聲、非疊韻的如“瑪瑙”、“造次”等。連綿字中的兩個字僅僅代表單純復音詞的兩個音節,在閱讀古典詩歌的時候遇著連綿字,不可拆開解釋其意。宋代吳可認為“尋常”、“飛騰”、“羈棲”都是連綿字,而把“七十”、“四十”、“二十四”這些復音的數詞稱作“連綿數目”。它們在同一聯詩的上下句中相對,自然構成了連綿對。這種對仗自有它的特點,因為連綿字是雙聲或者是疊韻的,無疑,它會使詩句變得勻稱、和諧悅耳,十分美妙。倘若為非雙聲非疊韻的連綿字相對,倒能令詩句具有渾莽、圓成的特點。杜甫《月三首》可以幫助人們認識這個問題。此作是詩人晚年流寓夔州的第二載創作的,集中表達了旅愁鄉思之情。明月當空,光照祖國的南北大地。杜甫身居異鄉,懷親念遠的情緒深深地潛藏在心底。臨夜賞月,一觸即發,如傾箱倒篋傾吐出來。但詩篇的表情手法卻很藝術,首聯借月勾勒,承接第一章“故園當北斗,直想照西秦”兩句,點出己為客身。頷聯正是使用了連綿對,把難以言狀的羈泊感受,表露得自然、渾成,形象之中蘊含著無限的情思,如果換上另一種對仗,就不能收到這樣的效果。仇兆鰲指出:“此章,見月而傷久客,是通計兩年之月。并照,承上來。照從月言,含下明字。窺就人言,含下見字。公客夔二年,故曰二十四回”。(《杜詩詳注》)可見,巧妙的連綿對將割不斷、理還亂的深層感情活動呈露得恰到好處。其實,在詩歌創作實踐中連綿對運用起來比較靈活,除了一聯詩出、對句里的連綿字對應之外,“同義與連綿”、“反義與連綿”亦可構成較有特色的對仗。例如屬于同義與連綿的,有高適《同陳留崔司戶早春宴蓬池》詩的腹聯對仗:“池邊轉覺虛無盡,臺上偏宜酩酊歸”;劉禹錫《贈同年陳長史員外》詩的頷聯:“一自分襟多歲月,相逢滿眼是凄涼”等。而反義與連綿對仗的例聯有: “雁行斷續晴天遠,燕翼參差翠幕斜”(劉兼《春晚閑望》),“鞅掌未能逃物役,乾坤何處托身安”(孔平仲《西行》)等。依照王力先生的看法,這種對仗雖比工對略遜一籌,仍算得上近于工整。其作用不僅僅能使語言整齊而有變化,和諧而不板滯,具有音樂性和旋律美,而且可以憑借此類修辭手法實現詩人獨特的構思,創造出新奇美妙的詩的意境,收到更好的藝術效果。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修辭用韻《流水對》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修辭用韻《疊韻見趣》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