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辭用韻《變俗為雅》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jù)】
凡詩用“恩”字,不粗則俗,難于造句。陳思王“恩紀曠不接”,梁武帝“籠鳥易為恩”,謝玄暉“恩變龍庭長”,李義山“但保紅顏莫保恩”,此皆句法新奇,變俗為雅,名家自能吻合。作文亦然,若陸士衡“廣樹恩不足以敵怨”是也…… (謝榛《四溟詩話》卷四)
【詩例】
槿花
風(fēng)露凄凄秋景繁,可憐榮落在朝昏。
未央宮里三千女,但保紅顏莫保恩。
【解析】
詩忌俗,尤其應(yīng)避免詩意的俗淺。嚴羽《滄浪詩話》云:“學(xué)詩先除五俗,一曰俗體,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韻。”說得深契其理。詩歌應(yīng)獨辟蹊徑,真誠實在地表現(xiàn)內(nèi)在的情感,任何老調(diào)重彈,語言粗淺乏味的表達都不能成為好詩。古代詩歌中,用“恩”字的詩句很多,然其多為歌功頌德之意,或“于心本無欲言,但迫于制詔為之,故其辭多近于勉強”(朱彝尊《陳叟詩集序》),而真正為心聲之言的很少,因其用多而濫,又多泛泛之作,故用 “恩”字“不粗則俗,難于造句”。即如老杜卓然大家,“躍馬二十年,恐孤明主恩”,“吾祖詩冠古,同年蒙主恩”亦不免流于一般,何況其他詩人之作!所以,在古典詩歌創(chuàng)作中,從用字到言意都必須講究。而用字、煉句往往又是詩意高雅不俗的前提,蓋“句忌凡俗,意便質(zhì)厚”(徐衍《風(fēng)騷要式》),此之謂也。即或詩中采用了俚語、俗字,也應(yīng)力求“變俗為雅”,如李商隱《槿花》詩句“但保紅顏莫保恩”中 “恩”字即 “句法新奇,變俗為雅”。
此詩題為“槿花”,卻不是實寫槿花,而取其朝開夕凋之意,以喻宮女“紅顏命薄,得歡于轉(zhuǎn)瞬”,及由此而言“皇心易變”。“風(fēng)露凄凄秋景繁,可憐榮落在朝昏”,表面似寫槿花開謝,秋景凄涼,其實已為下句“未央宮里三千女,但保紅顏莫保恩”做了鋪墊。詩之妙亦在以物的自然變化來喻人的不幸命運。“恩”能變俗為雅,皆由其突破了原來常用的“恩德,恩愛”的字面意義,而在整首詩中體現(xiàn)出“君恩秋葉后,日日向大疏”的深層內(nèi)涵。詩中“但”字可作“空”、“徒”解,(見楊樹達《詞詮》)言宮女為爭得皇上恩寵親幸,千方百計讓容顏青春長駐,卻空保紅顏而仍不能得歡于皇上,這“莫保恩”中的“恩”是何等淺薄,何等殘忍!而那群保紅顏,翹首以待皇帝恩寵的宮女的命運又是多么凄苦!“恩”字在整個詩意的表達中,內(nèi)涵是很深刻的。謝榛《四溟詩話》云:“凡作詩要知變俗為雅,易淺為深,則不失正宗矣”。這里的“恩”字,就做到了“易淺為深”、“變俗為雅” 了。
“變俗為雅”是詩歌給人以美感的根本要求。從審美角度說,詩歌要“變俗為雅”首先應(yīng)拋棄創(chuàng)作上的功利性,清代潘建輿說“夫所謂雅者,非第詞之雅馴而已,其作詩之由,必脫棄勢利,而后謂之雅也。”說得很深刻。把詩歌做為趨聲勢,諛權(quán)貴、獵名利的工具,詩就難免淪入俗流。其次,詩應(yīng)有真情實感,不作無病呻吟、矯情應(yīng)酬。“不為酬應(yīng)而作則神清,不為諂瀆而作則品貴,不為迫脅而作則氣沉。” (賀貽孫《詩筏》)
上一篇:唐詩藝術(shù)技巧·修辭用韻《實字虛用》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shù)技巧·修辭用韻《詩語天成》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