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夜聞京有燈,恨不得觀
月色燈光滿帝都,香車寶輦隘通衢。
身閑不睹中興盛,羞逐鄉人賽紫姑。
【注釋】
(1)此詩作于宣宗大中十二年(858),作者時年四十六歲,為詩人終年。該年正月十五夜,京城有燈彩盛會,但商隱東川歸后,病還鄭州,未能參加,故致概而作。
(2)寶輦:本指皇帝的車駕,此處泛指車輛。隘:指道中車馬擁擠、阻塞。通衢:大道。
(3)身閑:未任京城官職,在鄭州老家養病賦閑。中興盛:唐朝中興燈彩盛會。據《通鑒》等史料記載,唐宣宗大中之政,頗有貞觀之風,一直到唐亡以后,人們都每每思念,稱宣宗為“小太宗”。宣宗時相繼收復秦、原、安樂三州,石門七關,沙洲、河壟地區,大有中興之勢,并在正月望日(十五)夜,舉辦燈彩盛會,以示慶祝。
(4)紫姑:源自《異苑》:“世有紫姑神,古來相傳,云是人家妾,為大婦所嫉……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故世人以其日作其形,夜于廁間或豬欄邊迎之。”后來演變為每年正月十五日夜迎紫姑以卜蠶桑,并占眾事。
【賞析心得】
晚唐自武宗平定澤潞藩鎮叛亂及征討回紇勝利之后,每年正月十五日夜都要舉辦燈彩盛會,以慶祝唐朝中興。至宣宗朝代,大中之政頗有貞觀之風,宣宗恭謹節儉,明察果斷,尤其是收復邊疆失地,一鼓作氣,連續收復了原吐蕃占有的秦(今甘肅天水)、原(今甘肅固原)、安樂(今寧夏中衛)三州,石門七關,沙洲(今甘肅敦煌)及瓜州(今甘肅安西),伊(新疆哈密)、西(新疆吐魯蕃)等十州,唐朝重新奪回了失去近百年的河西走廊控制權,唐王朝大有中興之勢,人稱宣宗為“小太宗”,故宣宗大中年間沿襲了武宗朝做法,每年正月十五日夜舉辦燈彩盛會。這類盛會李商隱久未參加,他在東川幕府五年,自然無緣;返京之后,因未任京官,身體欠佳,只得返回鄭州老家養病,又失去大中十二年(858)他一生中最后一次參加正月十五夜燈會的機會。他不是追逐熱鬧的人,而是為這樣一個展示才能、結交朋友、尋找上升通道的機會,失之交臂倍感痛惜。詩人忍辱負重,不甘沉淪,一直關心國家大事,始終尋覓施展平生抱負的機遇,他對未能參加這類活動當然深以為憾,故抱病奮筆寫下了這首絕句。
“月色燈光滿帝都,香車寶輦隘通衢。”因未能親身參加,李商隱只能以回憶他參加武宗朝的燈會盛況,來想象當時(大中十二年)的燈彩盛會。正月十五元宵之夜,天上圓圓月兒掛在空中,地上大紅燈籠高高懸吊,處處張燈結彩,一片燈火輝煌,月色燈光相互輝映,帝都長安夜景如晝,帝王將相、文武百官、黎民百姓全都沉浸在歡樂之中,燈彩歡慶大會盛況空前。達官貴人、閨閣小姐傾巢出動,萬人空巷,香車寶輦,一時將長安寬闊大道擁擠得水泄不通。“身閑不睹中興盛,羞逐鄉人賽紫姑。”京都燈彩歡慶,國家中興盛會,自己卻身閑在鄭州養病,不能親睹空前盛況,更不能親身參加國家慶典活動,真是太可惜了。說起來,真是羞煞人。詩人自我解嘲地說,就在京都熱鬧元宵夜,觀燈如潮,彩慶盛況空前時,我卻在鄭州鄉下,拖著病軀,跟著鄉親們在廁所、在豬欄,到處張貼著紫姑的畫像,以討來年的農事大吉。
上一篇:文天祥《真州雜賦》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
下一篇:文天祥《至揚州》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