溱與洧①。溱水長,洧水長,
方渙渙兮②。溱水洧水花花淌。
士與女,小伙子,大姑娘,
方秉蔄兮③。人人手里蘭花香。
女曰:“觀乎?”妹說:“去瞧熱鬧怎么樣?”
士曰:“既且。”④哥說:“已經去一趟。”
“且往觀乎。“再去一趟也不妨。
洧之外,洧水邊上,
洵訏且樂⑤。”地方寬敞人兒喜洋洋。”
維士與女,女伴男來男伴女,
伊其相謔⑥,你說我笑心花放,
贈之以勺藥。送你一把勺藥最芬芳。
溱與洧,溱水流,洧水流,
瀏其清矣。溱水洧水清瀏瀏。
士與女,男也游,女也游,
殷其盈矣。擠擠碰碰水邊走。
女曰:“觀乎?”妹說:“咱們去把熱鬧瞧?”
士曰:“既且。”哥說:“已經去一遭。”
“且往觀乎,“再走一遭好不好,
洧之外,洧水邊上,
洵訏且樂。”地方寬敞人兒樂陶陶。”
維士與女,男伴女來女伴男,
伊其相謔,你有說來我有笑,
贈之以勺藥。送你香草名兒叫勺藥。
(采用余冠英譯詩)
[注釋]①溱(zhen)洧(wei):即溱水和洧水,鄭國的兩條河名,在今河南境內。②渙渙:春水蕩漾的樣子。③蔄(jian):古“蘭”字,蘭草的一種。當地習俗,以為手持蘭草可祓除不祥。④且:同“徂”(cu),前往。⑤洵:確實。訏(xu):大。⑥伊:語助詞。謔:調笑。
[賞析]這首詩共兩章,描寫了一對熱戀著的青年男女,在三月上巳節里溱洧游樂的情景。基調輕快、熱烈,充滿著節日的歡快氣氛。
讀了這首詩,仿佛在我們面前展現了一幅古代鄭國都會郊區春游歡樂的節日畫面。據鄭國風俗,每年三月上巳日(即三月三日),男男女女都要到溱水和洧水邊,“招魂續魄,以祓除不祥”,來祈求幸福和安寧。詩人正是抓住了這個特定的節日,勾勒了這一動人景象。你看在這一片風和日麗的旖旎春光里,鄭國的青年男女,手持蘭草,紛紛從城市和鄉村一起趕到碧波蕩漾的溱水、洧水兩岸,以祓除不祥。只見他們成雙成對地漫游在寬曠的河邊,你說我笑地散步談心,彼此傾訴著愛慕之情,并互贈香草,以結友情,其情其景,令人神往。
這幅動人的畫面,是詩人通過對地點、景物、對話、動作等精心地描摹出來的,寫得很有層次,先寫地點,次寫景物,再寫對話,最后寫人物的動作,從而把一群青年男女節日游樂的情景和盤托出情節完整而自然,使人置身其境而共享其歡樂。這是詩人的高妙之處。
該詩的技巧很高明,因為節日的游樂場景,紛紜復雜,從何處下筆,頗費周折。而詩人卻能巧妙地抓住一個典型情節,即以一對青年男女的游樂對話為中心,進行細致描寫,從而把整個歡樂的節日場面烘托出來,用筆經濟,這種手法值得學習。
該詩在立意構景上也很有特色,它把青年男女的愛情放在大自然的廣闊背景下描寫,使他們享受本應屬于他們的歡樂,更顯得真切、自然和熱情奔放。特別是這首詩的對話,十分傳神:女的對男友說:“到溱水、洧水邊去看看熱鬧,好嗎?”這是女子尊重男友的語調和神情。男女回答說:“我已經去過了。”下面女的緊接著說:“再去看看吧!”在這熱情祈求的邀請下,我們可以想象到這位男子一定會興致勃勃地同她一道去游樂了。詩人用意正妙在這里,寫到“且往觀乎”,便戛然而止,不再寫男的態度,而直描“洧之外,洵訏且樂。”因為在這里不寫自明,如果男的不去,怎么知道“洧之外,洵訏且樂”呢!這正是詩歌精煉之處。上下句之間省卻了許多聯系性的描寫,而要靠讀者在想象中架起思想橋梁來把上下句聯結起來,這樣才能體會到詩的妙處。就在這句“且往觀乎”的對話里,我們也可以意會到女方在講此話時撒嬌而祈求的神情,多么富有誘人的愛情力量。
這首詩三次換韻,句法參差,節奏輕快,構成了全詩的歡樂氣氛。它不像《將仲子》那樣調子低回,同時句法活潑不呆板,有二言、四言、五言、七言,穿插對話,構成完整的情節,富有生活情趣。它就像一首優美的散文詩,實開我國雜言詩的先聲。
像這樣一首優美的愛情詩,《詩序》卻說:“《溱洧》刺亂也。兵革不息,男女相棄,淫風大行,莫之能救焉。”《齊詩》也說:“鄭男女亟聚會,聲色生焉,故其俗淫。”(《漢書·地理志》)《魯詩》也認為:“鄭國淫辭,男女私會于溱洧之上,有洵訏之樂,芍藥之和。”(《呂覽·本生篇》注)三家說法雖有一些不同,但其基調是一樣的,都認為是譏刺鄭國的淫風。朱熹的《詩集傳》就承襲此說并明確認為該詩是“淫奔者自敘之詞”。所有這些,都是脫離實事求是原則的附會誤解之說,顯系受儒家詩教和孔子“鄭聲淫”的影響。正如《漫叟詩話》所說:“《詩》三首篇各有其旨,傳注之學,每失其本意。”真是一語破的我們今天亦應恢復該詩的本意。
上一篇:《淇奧》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靈臺》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