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競武王①,制服強梁稱武王,
無競維烈②。克商功業世無雙。
不顯成康③,功成名就國安康,
上帝是皇。上帝對他也贊賞。
自彼成康,由于功成國安康,
奄有四方,一統天下有四方,
斤斤其明④。武王英明坐朝堂。
鐘鼓喤喤⑤,敲鐘擂鼓咚咚響,
磬筦將將⑥,擊磬吹簫聲鏘鏘,
降福穰穰⑦。上天賜福降吉祥。
降福簡簡⑧,無邊洪福從天降,
威儀反反⑨。祭禮隆重又端莊。
既醉既飽,武王神靈醉又飽,
福祿來反⑩。報你福祿綿綿長。
(采用程俊英譯詩)
[注釋]①執競:執是拿著,競是自強,指周武王憑不息的精神和自強而戰勝強大的敵人。②無競:無比。烈:功業,指伐紂克商的功業。③成康:成功地建立康定的局面。④斤斤:是非常明顯的意思。⑤喤喤:描寫鐘鼓的聲音。⑥將將:同“鏘鏘”,象聲詞。⑦穰(rang)穰:有眾多之意。⑧簡簡:盛大的樣子。⑨反反:同“昄昄”,謹慎的樣子。⑩反:同“返”,還報。
[賞析]這是一首祭祀周武王的詩。周武王是在中國歷史上作出過杰出貢獻的人。商王朝在盤庚遷殷后,政治日益腐朽墮落,上層統治者只是酗酒行樂,淫亂好色。正如周公在《酒誥篇》中所說的那樣,商王朝整個統治階層,都沉湎于酒色之中,腥穢之氣直沖霄漢,連上天都發怒了。下層人民怨聲載道,反抗的怒火方興未艾,恰如《微子》篇中所說:“小民方興,相為敵仇。”舉國上下形成了嚴重對立局面,階級矛盾已到了白熱化程度。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起兵伐紂,與殷紂王戰于牧野。當時紂王有兵十七萬,紛紛倒戈,引導周兵殺紂,周武王得道多助,終于以少勝多,滅殷而建立周王朝,開始分封諸侯,建都于鎬。武王伐紂的歷史功績,是不可磨滅的。本詩在祭祀武王時,對他進行了熱情洋溢的歌頌,表現了崇敬之情。但是自古以來,對本詩的理解,可謂眾說紛紜。有的認為是武王、成王和康王三王并祭的詩,朱熹在《詩集傳》中,就明白地說是“此祭武王、成王、康王之詩”。周代祭祀,均是分廟,并祭之事,于典無考。清人方玉潤說:“若謂‘三王并祭’,無論典禮無稽,即文勢亦隔閡難通。蓋‘烈’則歸之武王,‘皇’則屬諸成、康,而‘奄有四方’者又始自成、康矣。通乎不乎?當亦不言而自辨已。”(《詩經原始》)其實詩中所說的“成康”,不是指成王和康王,而是說武王“成功康定天下”之意。因此,三王并祭之說,是不能成立的。
本詩是一章十四句,一氣呵成,順理成章地說出了執祭者的頌詞,表達了當時人們對周武王的贊美與尊崇。開筆就直書其事,寫出周武王能制服強暴而奪取勝利的歷史功業。“執競武王,無競維烈”,是說“武王持其自強不息之心,故其功烈之盛,天下莫得而競”(朱熹《詩集傳》)。武王倚仗著自強不息的力量,戰敗了殷紂王而平定天下,建立了無與倫比的強盛國家,他的歷史功績自然是至高無上的。他的功德莫大,光顯四方,成功地康定天下,上帝賜給他皇帝的美稱,是完全合乎道理的。所謂“不顯成康,上帝是皇”,是緊承前二句,在取得臣大的歷史功業之后,顯示其光輝,賜以美好的稱號,確實是名副其實的,沒有任何非分之嫌。以上所寫,均為總的概述,顯然不能完全表達其功績,下面又回轉過來,對武王的“執競”之功,進行具體的描繪。“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是從橫向聯系而言的,是說建立了強盛安康的國家之后,就能懷柔遠人,贏得了天下四方的信賴,形成了大一統的繁榮局面。舉國上下,群情歡暢,時和世泰,歌舞升平。“鐘鼓喤喤”和“磬筦將將”之聲,激蕩著人們的心扉,而“降福穰穰”之景象,到處都是“斤斤其明”寥寥幾筆,雖說是為武王歌功頌德,亦能使我們從中窺見當時萬民振奮的社會面貌。為了充分表達當時人民的歡悅心情,行文上又來一次反復:“降福簡簡,威儀反反。”意即天上降下的福氣是很大的,那么祭祀行禮的人就更要謹慎持重。這兩句反映了那時人們普遍的心理狀態,創造了愉悅的藝術氛圍,使得當時的悲慘世界閃耀著亮光。最后又從無限遐思歸到祭奠上來,說在祭祀武王時,他的神靈“既醉既飽”,進而又保佑子孫后代“福祿來反”。這樣就歸結出祭祀的目的,產生無比幸福的憧憬。盡管全詩都是歌功頌德,但是能夠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體現了史詩的意味。
本詩為一首頌歌,通篇沒有驚心動魄之奇情,亦無風云變幻之壯采,只是平平敘述,微微唱嘆,卻能激人深思,竟產生扣人心弦的藝術魅力。向來頌詩不失莊嚴肅穆,而此詩在靜穆中流露出悲壯氣氛。這種悲壯氣氛能產生崇高感,因而更突現了周武王的歷史功績。再由環境氛圍而烘托出的人物形象,是崇高而偉大的。開頭四句,極為凝練地勾勒出了周武王的雄偉形象,他是憑著自強不息而取得史無前例的克商功業。由此創建國泰民安的盛世,其光芒四射,連上帝也對他無比贊賞。詩以真為美,如實反映現實社會,自有一種特殊的藝術趣味。詩中所寫,是作者澄思渺慮,遷想妙得,從現實生活中提煉出的理想句式,但仍不失其真實的特點,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貌。還有詩中的疊字運用,也是頗為巧妙的。例如,“斤斤”、“喤喤”、“將將”、“穰穰”、“簡簡”、“反反”等,在擬聲寫貌、抒情造境方面,顯示了豐富的藝術表現力。
上一篇:《巷伯》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揚之水》原文|譯文|注釋|賞析